[实用新型]前拉式固定翼的可变距螺旋桨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780565.1 | 申请日: | 2014-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236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 发明(设计)人: | 陈维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维康 |
| 主分类号: | B64C27/54 | 分类号: | B64C27/5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50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前拉式 固定 可变 螺旋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前拉式固定翼的航空器控制系统领域,具体为一种前拉式固定翼的可变距螺旋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这于日益飞速发展的交通事业息息相关,而作为在空中领域中,航空器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在目前的航空器领域,尤其在私人飞机和竞技飞机的应用方面,前拉式螺旋桨是应用范围较为普遍的一种螺旋桨方式。
目前的前拉式螺旋桨固定翼,其螺旋桨均为固定式的,即旋转面总与机翼水平(除右拉、下拉角),螺旋桨产生的拉力方向恒定不变,机体在空中的各种机动只能依靠迎面来的气流给气动舵面带来的压力提供所需的力矩。当飞机在空中空速过低时即会进入失速状态,此时因为失去了气流带给舵面的压力,从而使飞机变得难以控制;在飞机改变姿态时,仅依靠气动舵面会使操控易受侧风、上升、下降等气流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螺旋桨固定翼飞机改变前拉力大小的方式为改变发动机转速,其螺旋桨的螺距是固定的,这样不仅会使螺旋桨的气动效率下降,而且也会在紧急情况下出现发动机提速缓慢而引发的危险情况的发生。
因此,提高飞机的操控安全性,同时能够很好的改变飞机前拉力的大小,满足飞机的飞行情况需要的新型螺旋桨系统,已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控方便,且稳定性较好的将螺旋桨改为带斜盘的可变螺距的螺旋桨的前拉式固定翼的可变距螺旋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前拉式固定翼的可变距螺旋桨系统,包括设置在机头5内的PLC控制器,与机头5连接的连接轴7,以及与连接轴7的轴端连接的旋翼头7,所述的连接轴7上套有通过轴承连接的斜盘8,斜盘8与机头5之间设置有受PLC控制器控制的动作臂4;斜盘8与旋翼头1之间设置有连接杆6,旋翼头1的两侧通过旋翼夹3固定有旋翼2;
所述的动作臂4包括分布在连接轴7的周围且与连接轴7平行的左动作臂4-1和右动作臂4-2;
所述的连接杆6包括分布在连接轴7的周围且与连接轴7平行的左连接杆6-1和右连接杆6-2。
积极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螺旋桨改为可变螺距式螺旋桨,可以在发动机不同转速下变换出合适的螺距,从而使螺旋桨的气动效率持续保持在最大;在飞机着陆时可将螺距变为0o,这样即使发动机达到最大转速时,螺旋桨也不会产生拉力,并且可以起到减速效果;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在不改变发动机转速的情况下,快速提升螺距,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使飞机恢复动力,操控简单,安全稳定性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理论控制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理论控制图二;
图中为:旋翼头1、旋翼夹2、旋翼3、动作控制臂4、机头5、连接杆6、连接轴7、斜盘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前拉式固定翼的可变距螺旋桨系统,包括设置在机头5内的PLC控制器,与机头5连接的连接轴7,以及与连接轴7的轴端连接的旋翼头7,所述的连接轴7上套有通过轴承连接的斜盘8,斜盘8与机头5之间设置有受PLC控制器控制的动作臂4;斜盘8与旋翼头1之间设置有连接杆6,旋翼头1的两侧通过旋翼夹3固定有旋翼2;
所述的动作臂4包括分布在连接轴7的周围且与连接轴7平行的左动作臂4-1和右动作臂4-2;
所述的连接杆6包括分布在连接轴7的周围,且与连接轴7平行的左连接杆6-1和右连接杆6-2。
当左动作臂和右动作臂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动或推动时,斜盘向左或右倾斜,拉动桨夹改变螺距,这时左右两边螺距均可能产生正值或负值,左边螺距为负值、右边为正值或左右两边螺距均为正值或负值时,左螺距<右螺距,旋转面左边产生的拉力(或推力)<右边产生的拉力(或推力)使飞机向左转向,如图3所示;相反,左边螺距为正值、右边为负值时,则左螺距>右螺距,旋转面左边产生的拉力(或推力)>右边产生的拉力(或推力)使飞机向右,如图2所示;同理,左右动作臂向不同方向拉动时,为飞机提供俯仰力矩,使飞机产生升降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维康,未经陈维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805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自动下料灌装真空封口一体机
- 下一篇:一种螺旋桨拉力方向实时调节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