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枪震源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773711.8 | 申请日: | 2014-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74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军;胡宝京;刘军;高斌;李亚夫;史颖;戴丽丽;宋德强;王红军;张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V1/133 | 分类号: | G01V1/133;G01V1/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汤在彦 |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枪 震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具体的讲是一种气枪震源。
背景技术
在海上石油地震勘探中,气枪震源使用的常规浮体尺寸较大,占用的甲板空间大。在狭窄河道等水域施工时,一般采用尺寸较小的船只作为震源船,但是,尺寸较小的震源船无法承载常规浮体,并且常规浮体在转弯时灵活性较差,需要较大的转弯半径,无法满足狭窄河道水域施工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震源船常规浮体在转弯时灵活性差的缺陷,适应较窄水域的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枪震源,所述的气枪震源包括:震源船、空压机、液压绞车、液压缸、挂钩以及多个气枪阵列模块;其中,
所述气枪阵列模块包括:浮球、吊挂绳、吊枪板、吊枪铁链以及气枪,所述吊枪板通过吊挂绳吊挂于浮球,所述气枪通过吊枪铁链吊挂于吊枪板;
所述各气枪阵列模块的浮球相互独立不连接,所述的空压机、液压绞车以及液压缸设置于震源船,所述的空压机产生的高压气体通过炮缆传送到气枪,所述液压绞车通过钢丝绳和挂钩吊挂气枪,液压绞车通过液压缸的伸缩实现对气枪的收放。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气枪阵列模块之间通过设置于气枪的钢丝绳相互连接。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震源船具有拖曳绳,震源船通过拖曳绳拖曳所述气枪阵列模块。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气枪吊挂与浮球下,利用单独的浮球作为浮体,而不是利用震源船的浮体,使得气枪震源的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占用空间小,作业时转弯半径小,机动性好,适合在狭窄水域施工,有效解决了施工作业问题。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气枪震源作业状态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气枪吊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枪震源,所述的气枪震源包括:震源船、空压机、液压绞车、液压缸、挂钩以及多个气枪阵列模块;其中,
所述气枪阵列模块包括:浮球、吊挂绳、吊枪板、吊枪铁链以及气枪,所述吊枪板通过吊挂绳吊挂于浮球,所述气枪通过吊枪铁链吊挂于吊枪板;
所述的空压机、液压绞车以及液压缸设置于震源船,所述的空压机产生的高压气体通过炮缆传送到气枪,所述液压绞车通过钢丝绳和挂钩吊挂气枪,液压绞车通过液压缸的伸缩实现对气枪的收放。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以实施例气泡式气枪震源作业状态侧视图,该震源主要由震源船1、空压机2、液压绞车3、液压缸4、挂钩5、浮球6、吊挂绳7、吊枪板8、吊枪铁链9、气枪10、钢丝绳11、拖曳绳12和炮缆13组成。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气泡式气枪震源系统可分为收放系统、拖曳系统和气枪阵列系统。收放系统主要由液压绞车3、液压缸4和挂钩5组成,起到沉放和回收气枪阵列的作用。通过液压绞车3释放钢丝绳,使得挂钩5挂在气枪吊挂系统上,同时利用液压缸内活塞杆的伸缩来实现气枪阵列的沉放和回收。拖曳系统主要由拖曳绳12和炮缆13组成,起到拖曳后拖气枪阵列的作用。震源船1为拖曳船只,利用拖曳绳12拖拽吊枪板8实现对气枪阵列的拖曳。震源船1上控制箱引出炮缆13,炮缆13主要由高压气管和电缆组成,空压机2产生的高压气体通过炮缆13传送给气枪阵列中的气枪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737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