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保温性能良好的复合纱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73673.6 | 申请日: | 2014-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29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郑利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盐兴原服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2G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韩洪 |
地址: | 314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温 性能 良好 复合 纱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纱线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保温性能良好的复合纱线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纱线是用各种纺织纤维加工成一定细度的产品,用于织布、制绳、制线、针织和刺绣等,纤维的性状和纺纱方法对纱线的性能起决定性作用。环锭纱在加拈过程中,由于纤维产生转移,从纱线内层到外层,再从外层到内层,多次反复转移,纤维围绕纱的轴心呈螺旋状,螺旋半径沿轴向交替增大或减小。这时长度长的纤维较多地趋向纱的轴心,长度短的纤维较多地趋向纱的外层。细度细的纤维趋向纱的轴心,细度粗的纤维趋向纱的外层。初始模量较小的纤维较多地位于外层,初始模量大的纤维较多地位于内层。合理选用不同性状的纤维,能够纺成不同风格的纱线,适应不同织物用途或改善服用性能。由于化纤可以任意选择长度、细度和纤维的截面形状,外衣织物宜选用纤维稍粗、长度稍短的化纤与棉混纺,以增加成纱表面的毛型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保温性能良好的复合纱线,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并且机械强度较高,在加工时不易断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保温性能良好的复合纱线,包括第一纱线、第二纱线和第三纱线,所述若干第三纱线并列紧靠排列,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均缠绕于第三纱线上,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在第三纱线上的缠绕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纱线、第二纱线和第三纱线均包括芯层、中间层和外层,所述芯层由若干涤纶单丝和短棉纤维组成,短棉纤维分布于涤纶单丝之间,中间层由若干第一羊毛线和短棉纤维组成,短棉纤维分布于第一羊毛线之间,外层由若干第二羊毛线和短棉纤维组成,短棉纤维分布于第二羊毛线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羊毛线的表面包裹有环氧树脂层,所述第二羊毛线的表面包裹有硅酮层。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均采用S型捻绕方式缠绕于第三纱线上,所述第一纱线为由上而下、自左而右的S型捻绕方式,第二纱线为由上而下、自右而左的S型捻绕方式。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羊毛线和第二羊毛线的直径为25~40u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均缠绕于第三纱线上,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均采用S型捻绕方式缠绕于第三纱线上,第一纱线为由上而下、自左而右的S型捻绕方式,第二纱线为由上而下、自右而左的S型捻绕方式,使得复合纱线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能够避免纱线加工时出现断裂等问题,并且第一纱线、第二纱线和第三纱线均包括芯层、中间层和外层,三层中均填充有短棉纤维,使得纱线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保温性能良好的复合纱线的主视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纱线、第二纱线和第三纱线的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保温性能良好的复合纱线,包括第一纱线1、第二纱线2和第三纱线3,所述若干第三纱线3并列紧靠排列,所述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均缠绕于第三纱线3上,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在第三纱线3上的缠绕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纱线1、第二纱线2和第三纱线3均包括芯层21、中间层22和外层23,所述芯层21由若干涤纶单丝4和短棉纤维5组成,短棉纤维5分布于涤纶单丝4之间,中间层22由若干第一羊毛线6和短棉纤维5组成,短棉纤维5分布于第一羊毛线6之间,外层23由若干第二羊毛线7和短棉纤维5组成,短棉纤维5分布于第二羊毛线7之间。
所述第一羊毛线6的表面包裹有环氧树脂层61,所述第二羊毛线7的表面包裹有硅酮层71,所述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均采用S型捻绕方式缠绕于第三纱线3上,所述第一纱线1为由上而下、自左而右的S型捻绕方式,第二纱线2为由上而下、自右而左的S型捻绕方式,所述第一羊毛线6和第二羊毛线7的直径为25~40um。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盐兴原服饰有限公司,未经海盐兴原服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736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