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水平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60408.4 | 申请日: | 2014-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32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肖志愿;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6 | 分类号: | E02B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0081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防渗墙 混凝土结构 之间 水平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混凝土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水平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水工建筑物设计中,常遇到因不同刚度、不同结构形式、不同的变形特征的结构之间的连接问题,其中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两个非协调变形结构缝之间的连接具有典型性。目前,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的链接方式主要是将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空间上水平错开,在防渗墙与结构之间设连接板,形成封闭的挡水结构,结构之间设止水连接。对于空间上无法水平错开时,由于混凝土结构的不均匀沉降,会使结构发生不协调变形,会引起防渗墙的局部应力集中而遭破坏。
为防止止水失效而导致基础建筑物被破坏,目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防渗墙与水工建筑物的连接结构。如公开号为CN 203222776 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拦河坝基础防渗墙与闸坝建筑物的连接结构,包括基础防渗墙、闸坝建筑物和河床混凝土垫层;基础防渗墙的顶面与闸坝建筑物之间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高发泡聚乙烯板和预制混凝土槽板;在基础防渗墙与闸坝建筑物连接处的基础防渗墙上、下游表面之间均设置有缝隙,上游侧的缝隙中部埋设“U”型铜止水,“U”型铜止水止水鼻两侧的止水片分别对应延伸至基础防渗墙和闸坝建筑物内;止水鼻腔内设有氯丁橡胶棒,位于止水鼻上部的缝隙内充填有聚硫密封胶,位于止水鼻下部的缝隙内填装有高压闭孔聚氯乙烯板;在下游侧的缝隙内填装有高压闭孔聚氯乙烯板,下游侧缝隙的顶部充填有聚硫密封胶。该技术方案虽然能适应闸坝基变形,具有一较好的 止水连接可靠性。但是该技术方案的连接结构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1)适用面较为狭窄,主要用于闸坝底板和河床防渗墙的连接,不适用于建在非均质体上的建筑物连接;
(2)对于变形量比较大的情况,特别是在水库蓄水和工程运行初期,采用上述结构容易出现局部应力集中而难以释放,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3)上述技术方案只设置有一道止水,当止水由于变形问题出现破坏时,没有任何的补救措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水平连接结构。从而解决在水工建筑物设计中遇到因不同刚度、不同结构形式、不同的变形特征的结构之间的连接问题;克服混凝土结构因容易出现局部应力集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混凝土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水平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结构及与混凝土结构连接的混凝土防渗墙,所述混凝土结构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混凝土防渗墙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断面为方形结构,在凹槽的上游壁和下游壁与混凝土防渗墙之间均设置有结构缝,所述结构缝内充填嵌缝材料,所述凹槽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一道止水铜片。
所述凹槽底部与混凝土防渗墙之间设置有沉降槽,在沉降槽内布置有钢筋。
所述沉降槽内充填有沥青。
所述混凝土结构位于沉降槽上部设置有减压孔。
所述嵌缝材料采用沥青杉木板或弹性材料。
所述结构缝的宽度为2cm。
所述减压孔的直径为15~25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广,不但适用于闸坝底板和河床防渗墙之间建在均质体上变形相对较小且变形较为协调的情况,也适用于建在非均质体上的建筑物,结构具有变形量较大且变形不协调的情况;
(2)本实用新型可根据不同的时期采取加热沥青的方式达到有效释放应力的效果;
(4)本实用新型采取在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防渗墙之间充填沥青的方式,通过沥青作为止水材料,可确保结构间止水的可靠性。
(5)通过设置两道铜片止水,可满足混凝土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之间因受力和地质作用而产生的不协调变形,并满足止水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凝土结构,2-减压孔,3-沉降槽,4-钢筋,5-结构缝,6-止水铜片,7-混凝土防渗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604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表孔弧门的侧轨结构
- 下一篇:融雪剂物料箱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