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池塘自动清污养殖网箱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58944.0 | 申请日: | 2014-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17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丁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建华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雷立康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池塘 自动 养殖 网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池塘自动清污养殖网箱。
背景技术
养殖水体的污染状态日益严重,目前养殖水体的改良技术主要是以机械增氧除淤、生物制剂净化为主。授权公告号为CN203692209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池塘网箱自动清污养殖装置,该装置不需要对养殖池塘进行改动,不需要排水或流动水体,边养殖边清淤,利用定时或触碰开关使刮板及吸污泵自动运行,适合各种大小、形状、深浅等水域应用。但由于该装置的进水口位于网箱的底部,存在进水水质差和水质改良不彻底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池塘网箱自动清污养殖装置存在的进水水质差和水质改良不彻底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池塘自动清污养殖网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池塘自动清污养殖网箱,包括吸污泵、风机、驱动装置、曝气支架、折流板、曝气盘、牵引绳索、吸污器、排污管和6个定滑轮,其中:它还包括养殖网箱、进水口和微生物处理装置,所述曝气支架设在养殖网箱一侧的中部,吸污泵、风机和驱动装置设在曝气支架的顶面上,吸污器设在养殖网箱的底面上且能沿养殖网箱的底面移动,吸污泵通过排污管与吸污器的排污口连接,6个定滑轮分别设在养殖网箱两侧上横杆和下横杆的中间及两侧上横杆的一端,牵引绳索的两端依次穿过6个定滑轮与吸污器两侧的绳索固定环连接,牵引绳索缠绕在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进水口设在曝气支架的下方且使进水口定向斜向上,进水口的后端与设在曝气支架下部的水箱进水口连接,曝气盘设在水箱的上表面上,折流板的下端设在水箱上表面的一边,折流板的上端设在养殖网箱进水口的上边,风机的出气口与曝气盘的进气口连接,在进水口、折流板的内表面和养殖网箱的进水口处设有微生物处理装置。
所述养殖网箱的底面为波浪形。
所述微生物处理装置为微生物包、微生物盘或微生物垫中的任意一种。
与背景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将进水口朝向水面方向,使得池塘自动清污养殖网箱的进水水质良好;
2)在进水口、折流板的内表面和养殖网箱进水口处设有微生物处理装置,使得养殖水体和水质改良更彻底;
3)养殖网箱的底面设为波浪形,不用设置专门的吸污器轨道,吸污器与养殖网箱的底面的摩擦小,且吸污更彻底;
4)不需要对养殖池塘进行改动,适用于任何大小、形状的静水池;
5)边养殖边清淤,保持养殖网箱养殖区域清洁,减少池塘耗氧,为池塘分区养殖提供一种技术保障;
6)本实用新型运行时间短,每天仅运行数分钟,节能节电。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池塘自动清污养殖网箱,包括吸污泵1、风机2、驱动装置3、曝气支架4、折流板5、曝气盘6、牵引绳索8、吸污器9、排污管10和6个定滑轮12,其中:它还包括养殖网箱7、进水口13和微生物包11,所述曝气支架4设在养殖网箱7一侧的中部,吸污泵1、风机2和驱动装置3设在曝气支架4的顶面上,吸污器9设在养殖网箱7的底面上且能沿养殖网箱7的底面移动,吸污泵1通过排污管10与吸污器9的排污口连接,6个定滑轮12分别设在养殖网箱7两侧上横杆和下横杆的中间及两侧上横杆的一端,牵引绳索8的两端依次穿过6个定滑轮12与吸污器9两侧的绳索固定环连接,牵引绳索8缠绕在驱动装置3的输出轴上且带动吸污器9沿养殖网箱7的底面移动,进水口13设在曝气支架4的下方且使进水口13定向斜向上,进水口13的后端与设在曝气支架4下部的水箱进水口连接,曝气盘6设在水箱的上表面上并位于养殖网箱7进水口的下沿处,折流板5的下端设在水箱上表面的一边,折流板5的上端设在养殖网箱7进水口的上边,风机2的出气口与曝气盘6的进气口连接,在进水口13、折流板5的内表面和养殖网箱7的进水口处设有微生物包11。所述养殖网箱7的底面为波浪形。
上述微生物包11还可以用微生物盘或微生物垫中的任意一种代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将本实用新型池塘自动清污养殖网箱安装于池塘中,安装池塘自动清污养殖网箱区域内池塘的底部需要进行平整,达到基本水平状态。当吸污器运行时,吸污泵同时开启,往返次数视污物排除量而定。污物通过排污管输送到岸上进行后续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建华,未经丁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589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