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鞋底缓震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753472.X | 申请日: | 2014-1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097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 发明(设计)人: | 梁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旭 |
| 主分类号: | A43B13/18 | 分类号: | A43B13/18;A43B13/12 |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 地址: | 1012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鞋底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鞋底缓震装置,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人类生活必须部,个人或家用物品分部,鞋类大类;鞋的部件小类,鞋底和鞋跟部件大组,鞋底小组的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目前,运动鞋的鞋跟缓震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弹性材料缓震技术,一类为物理结构缓震技术,两类缓震技术虽然有很广泛的应用,但弹性材料缓震技术存在弹性材料的弹性衰减、应力性形变等问题,物理结构缓震技术也存在舒适性差,稳定性不佳,和自重较大等问题。
三、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升运动鞋的缓震能力、稳定性以及穿着的舒适度,克服弹性材料缓震技术和物理结构缓震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装置将弹性材料缓震技术与物理结构缓震技术相结合,克服了两者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缺点,使足跟的作用力向横向和纵向同时均匀分散,大幅提高缓震能力、稳定性以及穿着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缓震装置结构分为三层,中间为硬质材料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横截面为蜘蛛网状结构,纵向有上下2个圆弧形空间,上层为低密度的缓震材料,下层为高密度的缓震材料。上层低密度缓震材料的应用使得足底触感更柔和,中层硬质材料支撑结构受足部向下踩踏的作用力后会将作用力同时向横向和纵向分散,分散的力作用于下层缓震材料的面积更大,所以使下层缓震材料的缓震效率和缓震能力得以提升。中层支架的上层空间呈弧面,目的是为了让足跟或足底的受力面积更大,使足部感觉更舒适;中层支架的下层空间也呈弧面,一方面是增大受力面积,提高缓震能力,一方面增加了鞋底的稳定性。硬质材料支撑结构的下层网状结构的横向交叉点有凸起的圆柱,设置这些凸起圆柱的目的为增加受力面积。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层网状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层网状结构的俯瞰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层网状结构的仰瞰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1、上层的弧面结构所用的是低密度的发泡缓震材料,低密度的发泡缓震材料可以使足底感觉更为舒适,弧面结构为贴合中层网状结构的上弧面。
2、中层的网状结构横截面呈蜘蛛网状,目的是使来自足底的压力向横向分散,纵截面呈双拱形,目的是使来自足底的压力得到纵向缓冲,另外上弧面与足底接触后产生形变,更贴合足跟形状,下弧面受到挤压产生形变后增加了受力面积,增强了鞋底落地后的稳定性。
3,下层所用的高密度的发泡缓震材料,在吸收经过中层网状结构分散后的压力时形变更均匀,大幅提高了缓震的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的流程是足底施加下压力,下压力经过中层结构时迅速向横向和纵向同时分散,下层受到的压力经分散后会有更大的受力面积,使下层缓震材料的局部形变降到最低,缓震效果却可以提升至最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旭;,未经梁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534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