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止隧道上浮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727847.5 | 申请日: | 2014-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857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旺;袁静;黄锡钢;陈金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E02D31/10;E21D11/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郑阳政 |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防止 隧道 上浮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土木建筑施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防止隧道上浮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基坑的施工过程中,如果基坑的下方存在隧道,由于土方的卸载、容易产生隧道隆起现象。在中国专利号为2012201016874、授权公告日为20112年10月24日、名称为“隧道支护结构及隧道”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隧道及防护结构。
现有的隧道防护结构不能够控制基坑(尤其是超大超深基坑)土方卸载对已施工隧道竖向变形的影响,减小隧道的隆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在隧道上方进行基坑土方卸载时防止隧道隆起的防止隧道上浮的装置,解决了在隧道上方进行基坑土方卸载时会产生隧道隆起现象的问题。
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防止隧道上浮的装置,包括位于隧道上方的顶壁和位于隧道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侧壁,所述顶壁和侧壁都为混凝土结构,所述顶壁和侧壁连接在一起,所述侧壁的下端设有助力脚,所述助力脚沿隧道宽度方向最大处的尺寸大于所述侧壁的厚度,所述助力脚包括混凝土结构的内芯和包裹并粘接在所述内芯外部的钢筋网,所述钢筋网包括竖钢筋和横钢筋,竖钢筋和横钢筋交叉形成节点和网孔。通过在隧道外增加本实用新型,且本实用新型设置阻力脚、阻力脚的宽度大于侧壁的厚度,当产生隆起趋势时,该结构能够产生较大的阻力、从而有效防止土坑卸载时隧道产生隆起现象。
作为优选,所述竖钢筋位于相邻的横钢筋之间的部分设有曲线结构段,所述横钢筋位于所述竖钢筋之间的部分设有曲线结构段。能够提高施工时的方便性和更为可靠地防止隧道上浮。
作为优选,所述节点处设有焊接而形成的焊块,所述焊块将所述横钢筋和竖钢筋固接在一起。能够提高钢筋网的强度,在爆炸施工过程中钢筋网能够更为可靠地张开。
作为优选,所述助力脚设有助力爪,所述助力爪的一端同所述内芯以一体结构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助力爪的另一端粘接有子弹头结构的金属头,所述助力爪同所述内芯的连接处位于钢筋网的网孔中。能够更为有效地防止隧道上浮。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头的周面上设有沿金属头轴向延伸的刀片,所述刀片的刃口位于所述刀片沿金属头径向的外端。施工过程中,金属头的穿透距离更远,能够以较小的爆炸力达到所需要的穿透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刀片远离助力爪的一端同所述金属头之间为平滑过渡。施工过程中,金属头的穿透距离更远,能够以较小的爆炸力达到所需要的穿透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刀片同所述金属头之间的抗拉强度为80兆帕到120兆帕之间。当穿透过程中遇到坚硬的岩石而导致刀片的助力超过预期时,刀片会成为阻碍金属头前行的阻碍,此时刀片脱落,使得金属头的前行距离能够达到预期,使得阻力脚的长度符合要求。
作为优选,所述助力脚的下端低于所述隧道的底面。能够更为有效地防止隧道上浮。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能够在隧道上方进行基坑土方卸载时防止隧道隆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的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顶壁1、隧道2、隧道的底面21、地面3、侧壁4、助力脚5、助力脚的下端51、内芯52、钢筋网53、竖钢筋531、横钢筋532、节点534、网孔535、曲线结构段536、助力爪54、金属头56、刀片57、刀片的刃口571、刀片远离阻力爪的一端572、助力脚沿隧道宽度方向最大处的尺寸L1、侧壁的厚度L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一种防止隧道上浮的装置,包括顶壁1。顶壁1位于隧道2上方。顶壁1沿隧道2的长度方向延伸。底壁1位于地面3下。顶壁1为混凝土结构。顶壁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侧壁4。侧壁4为混凝土结构。侧壁4和顶壁1为一体结构。两个侧壁4位于隧道2宽度方向两侧。侧壁4的下端设有若干个助力脚5。助力脚沿隧道宽度方向最大处的尺寸L1大于侧壁的厚度L2。助力脚的下端51低于隧道的底面21。助力脚5包括内芯52和钢筋网53。内芯52为混凝土结构。内芯52和侧壁4为一体结构。钢筋网53包裹并粘接在内芯52外部(通过混凝土自身的粘接力进行粘接的)。助力脚5设有助力爪54。助力爪54为混凝土结构。助力爪54和内芯52为一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未经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278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隧洞结构
- 下一篇:预应力混凝土管桩X型销接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