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基坑的预应力支撑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725560.9 | 申请日: | 2014-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23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 发明(设计)人: | 卫龙武;候善民;周文松;卫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鸿基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 代理公司: | 江苏爱信律师事务所 32241 | 代理人: | 刘琦 |
| 地址: | 21003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基坑 预应力 支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建筑工程领域,涉及地基基础工程,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基坑的预应力支撑。
背景技术
目前在基坑支护工程中常使用内支撑的方法来解决深基坑的支护问题,内支持的优点是受力可靠,缺点是造价高,投资大,对于大型基坑,不仅内支撑的工程浩大,需要较长的施工时间,而且对于多道支撑,由于每一道内支撑的竖向间距较小,使得挖土变得非常困难,挖土机不能直接把土方装上汽车,需要多次倒挖,费时费力,此外在地下室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内支撑拆除,造成材料的浪费和工期的延误。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基坑的预应力支撑,其利用预应力支撑替代了常规的内支撑,这不仅极大地减少了立柱,减少了内支撑的施工和拆除工作量,而且由于预应力支撑仅仅沿着基坑四周布置,从而在基坑的中间部位没有内支撑,挖土大为方便,此外,由于对支撑施加了预应力,使得支撑效果更好,基坑支护的变形更小。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基坑的预应力支撑,包括沿基坑周边设置的挡土止水排桩、沿所述挡土止水排桩设置的边梁、沿所述边梁设置的至少一个支撑组件、与各个支撑组件对应设置的预应力索,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立柱、与立柱正交且固结在一起的支撑杆、连接水平相邻支撑杆的连梁,支撑杆的一端与边梁连接,与支撑组件对应的预应力索横跨支撑组件并与支撑杆位于基坑内侧的端部连接,预应力索的两端连接在边梁上,并施加有预应力。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支撑杆的端部设置有用以安装张拉预应力索的千斤顶的预埋件,还在的预埋件处设置有用以支撑预应力索的保障件,预应力索的两端锚固在边梁。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预应力索的两端与设置在边梁上的锚具锚固连接,边梁临近锚具处设置有用以安装张拉预应力索的千斤顶的基座。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支撑组件为多个,两相邻支撑组件之间的边梁上设置有与之相连接的支墩或对撑。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边梁的折角处设置有角撑。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每个立柱从上至下连接多个支撑杆,每个支撑杆的端部均对应设置有预应力索。
构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用于基坑的预应力支撑的施工方法,具体施工步骤是:
1)施工挡土止水排桩和立柱,如果设计有支墩,则同时施工支墩;
2)开挖土方至挡土止水排桩的桩顶标高,施工边梁、支撑杆和连梁,如果设计有角撑、对撑,则一并施工角撑、对撑,施工时将预应力索和张拉装置放入设计的预定位置;
3)启动张拉装置,进行预应力张拉,张拉到设计要求后锁定预应力索,以保持其张拉力;
4)按上述步骤2)—3)继续施工,直至施工完成全部支撑组件及其对应的预应力索;
本实用新型方法的优选方案中,步骤2)中的张拉装为设置在支撑杆端部的千斤顶,边梁上设置有锚具,预应力索的两端锚固在锚具上;步骤3)中,将顶头放置在千斤顶与预应力索之间后启动千斤顶进行张拉,完成张拉后,将保障件与千斤顶并行放置,并用钢楔在顶头与保障件之间夹紧,锁定张拉力后去掉千斤顶。
本实用新型方法的优选方案中,步骤2)中的张拉装置为设置在边梁上并与预应力索的两端连接的千斤顶,边梁上设置有用以锚固预应力索两端的锚具;步骤3)中,在预应力索两端用千斤顶进行张拉,完成张拉后,用锚具将预应力索锚固住,锁定张拉力后去掉千斤顶。
本实用新型方法的优选方案中,如果设计方案中每个立柱从上至下连接多个支撑杆,则步骤2)和3)中,首先施工最上面一层的支撑杆及其对应的预应力索,然后向下逐层施工其余支撑杆及其对应预应力索。
有益效果:与一般的内支撑基坑支护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支撑与传统的内支撑相比,首先由于去掉了大部分内支撑而使支撑的工作量和立柱的工作量大大的减少,进而减少了拆除支撑的工作量,当然也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其次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支撑仅仅沿着基坑的四周布置,在基坑的中间部位没有内支撑,这就使得挖土变的方便;还有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预应力结构,使得支护结构的变形减小。
附图说明
图1为基坑预应力支撑平面示意图。
图2为预应力支撑与角支撑相结合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预应力支撑与支墩相结合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预应力支撑与对撑相结合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保障件千斤顶及顶头关系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鸿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鸿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255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