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保温一体化铝蜂窝板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718559.3 | 申请日: | 2014-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35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 发明(设计)人: | 孔祥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祥利 |
| 主分类号: | E04F13/075 | 分类号: | E04F13/075;F16S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7548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保温 一体化 蜂窝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及家装领域使用的板材,具体来说是一种结构新颖、使用牢靠的保温一体化铝蜂窝板。
背景技术
铝蜂窝板,适用于民间建筑、车船装饰等,传统的铝蜂窝板的芯材采用六角形铝蜂窝芯,但是该种结构的板材安装使用非常不方便,主要体现在切槽、折角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实现所需的效果,该种蜂窝板材的芯板在粘接的过程中多采用双组份胶,粘接部位仅为芯板的六边形的楞,其粘接的牢固性不够。现行已有采用设有圆点突起的芯板代替六边形的芯板,但是该种板材同样存在粘接牢固性不足的问题,因其接触点同样为接触面积较小的圆点,接触面积小,故粘接性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了一种结构新颖的保温一体化蜂窝板,它具有粘接牢固、使用方便的优点,能够广泛的适用于现行的家用建筑以及作为家具材料等。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保温一体化铝蜂窝板,它包括两层面板以及粘接在两层面板之间的芯板和粘结在面板上的保温层。
所述的两层面板均为平面板状结构;所述的芯板为在平板上采用冲压机冲出突起而得,所述的芯板上的突起为梯形柱状结构,突起的顶部为一个方形的平台;所述板材靠近边缘处的一侧面板和芯板上开有直角状的槽,板材的边缘通过槽折成直角状,整个板材呈开口的盒子状;所述的保温层设在上述的盒子状的板材内。
所述的突起设有两种,分别为大突起和小突起,所述的大突起和小突起的高度相同,大突起的底面积大于小突起的底面积;所述的大突起和小突起间隔设置,每两个大突起之间间隔两个小突起,同时每排突起相互交错设置。
所述的板材折边的部分通过铆钉固定有直角支架,本保温一体化铝蜂窝板可通过直角支架固定在墙体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铝蜂窝板采用顶部四边形结构,与外层铝板的结合面积较大,同时在粘接的过程中采用高分子热熔胶在110℃~180℃的高温下粘接而成,粘接牢固可靠,使用中不会发生脱落:
2)采用本机构在切槽、折弯时都比较方便,和传统的铝塑板的便捷性相当,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工投入,缩短工期,相当于降低了成本;
3)采用一个大小突起支撑点相结合的芯板结构有效的增加了本结构的强度,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大小支撑点共同发生作用使板材更难于被折弯;
4)能够代替传统建筑中的板材,例如铝塑板和铝单板,本实用新型摒弃了铝塑板易燃的缺点和铝单板成本高、安装麻烦的缺点,而吸取了铝塑板安装方便的优点;
5)本结构内部附着有保温材料,在使用中收到太阳暴晒时,能够通过板材中的空腔将热量散发掉,避免高温造成的保温材料脱落和老化;
6)本板材不仅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同时还可作为橱柜、立柜等家具的制作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和图3为芯板上突起的示意图。
图4为板材开槽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保温一体化铝蜂窝板,它包括外面板11、内面板12以及粘接在两层面板之间的芯板2和粘结在内面板12上的保温层3。
外面板11和内面板12均为平面板状结构;芯板2为在平板上采用冲压机冲出突起4而得,芯板2上的突起4为梯形柱状结构,突起4的顶部为一个方形的平台;板材靠近边缘处的内面板12和芯板2上开有直角状的槽,板材的边缘通过槽和外面板11折成直角状,整个板材呈开口的盒子状;保温层3设在上述的盒子状的板材内。
突起4设有两种,分别为大突起41和小突起42,大突起41和小突起42的高度相同,大突起41的底面积大于小突起42的底面积;大突起41和小突起42间隔设置,每两个大突起41之间间隔两个小突起42,同时每排突起4相互交错设置。
板材折边的部分通过铆钉5固定有直角支架6,通过直角支架6将本结构固定在墙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祥利,未经孔祥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185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