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撬单人船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708670.4 | 申请日: | 2014-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236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 发明(设计)人: | 黄忻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垫江县水利水电建设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H16/00 | 分类号: | B63H16/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83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单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船,尤其涉及一种双撬单人船。
背景技术
目前的小船一般是用杉木、铝合金板或塑料制作,大多用木桨或竹桨划行,费力且速度较慢,一旦侧翻,船体内用具会掉入水中,船体多会沉入水底,给主人造成损失,也会给主人的生命带来威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撬单人船,且划船省力,速度快,转向灵活,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双撬单人船包括船体、后浮筒、前浮筒、后推杆和前推杆。所述船体包括左舱、中舱、踏脚板、座板和右舱,船体从左向右依次设置左舱、中舱、踏脚板、座板和右舱,左舱的底面、前面和后面成流线型,其上表面设置为盖,中舱无盖,其右段设置踏脚板,踏脚板的右边缘与对应的中舱前后内边缘纵向连接一块隔板,右舱无盖,其右边缘上边缘三方内壁连接一块座板,中舱和右舱的底面成拱形,底面的后边缘与后浮筒的前上边缘和其后槽口的前上边缘连接,底面的前边缘与前浮筒的后上边缘和其前槽口的前上边缘连接。所述后浮筒包括后槽,所述前浮筒包括前槽,后浮筒与前浮筒对称设置,其前段均设置为弹头形,后浮筒的后段横向设置后槽,前浮筒的后段横向设置前槽,其槽的深和宽等于固定在槽内后段中间的后支撑轴(前支撑轴)的高和宽,其槽的长等于后连帽(前连帽)加后传动杆(前传动杆)加后转动管(前转动管)的长。所述后推杆包括后连帽、后传动杆、后转动管、后支撑轴和后桨,所述前推杆包括前连帽、前传动杆、前支撑轴、前转动管和前桨,后推杆与前推杆对称设置,后推杆(前推杆)的上端设置为手柄,其下端为叉口,叉口的前后两边各设置一个中心孔,用一颗带帽螺钉将叉口孔和置入叉口内后连帽7(前连帽)左段的中心孔连接起来,后连帽(前连帽)的右段拧在该帽的左段内,然后用一销钉穿过该帽的右面中心孔与后传动杆(前传动杆)的左端连接,后传动杆(前传动杆)的右端设置为与后转动管(前转动管)内壁梯形内螺纹相匹配的梯形外螺纹, 该传动管的右端拧入该转动管的左端内,再将防脱帽拧在该转动杆的左端上,后转动管(前转动管)的中断置于后支撑轴(前支撑轴)轴承的内环内,后桨(前桨)中心轴的左端固定在后转动管(前转动管)的右端上。所述船体前行时向右推后推杆和前推杆,船体需要向划船人的左边转向时,推拉后推杆,需要右转向时,推拉前推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撬单人船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左舱;2为船体;3为后浮筒;4为中舱;5为踏脚板;6为后推杆;7为后连帽;8为座板,9为后传动杆;10为右舱;11为后转动管;12为后支撑轴;13为后槽;14为后桨;15为前浮筒;16为前推杆;17为前槽;18为前连帽;19为前传动杆;20为前支撑轴;21为前转动管;22为前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双撬单人船包括船体2、后浮筒3、前浮筒14、后推杆6和前推杆15,所述船体2包括左舱1、中舱4、踏脚板5、座板8和右舱10;所述船体2从左向右依次设置左舱1、中舱4、踏脚板5、座板8和右舱10,左舱1的底面、前面和后面成流线型,其上表面设置为盖,四周镶嵌橡胶密封条的盖的左边用铰链与左舱1左上边缘连接,盖的右边中间与中舱4右上边缘衔接,舱放置用品,如船体1侧翻后,水不会进入舱内,船不会下沉,中舱4无盖,其右段设置踏脚板5,踏脚板5的右边缘与对应的中舱4前后内边缘纵向连接一块隔板,右舱10无盖,其右边缘上边缘三方内壁连接一块座板8,中舱4和右舱10的底面成拱形,底面的后边缘与后浮筒3的前上边缘和其后槽13口的前上边缘连接,底面的前边缘与前浮筒15的后上边缘和其前槽17口的前上边缘连接;所述后浮筒3包括后槽13,所述前浮筒14包括前槽17,后浮筒3与前浮筒14对称设置,其前段均设置为弹头形,后浮筒3的后段横向设置后槽13,前浮筒14的后段横向设置前槽17,其槽的深和宽等于固定在槽内后段中间的后支撑轴12(前支撑轴20)的高和宽,其槽的长等于后连帽7(前连帽18)加后传动杆9(前传动杆19)加后转动管11(前转动管21)的长;所述后推杆6包括后连帽7、后传动杆9、后转动管11、后支撑轴12和后桨14,所述前推杆16包括前连帽18、前传动杆19、前支撑轴20、前转动管21和前桨22,后推杆6与前推杆16对称设置,后推杆6(前推杆16)的上端设置为手柄,其下端为叉口,叉口的前后两边各设置一个中心孔,用一颗带帽螺钉将叉口孔和置入叉口内后连帽7(前连帽18)左段的中心孔连接起来,后连帽7(前连帽18)的右段拧在该帽的左段内,然后用一销钉穿过该帽的右面中心孔与后传动杆9(前传动杆19)的左端连接,后传动杆9(前传动杆19)的右端设置为与后转动管11(前转动管21)内壁梯形内螺纹相匹配的梯形外螺纹, 该传动管的右端拧入该转动管的左端内,再将防脱帽拧在该转动杆的左端上,后转动管11(前转动管21)的中断置于后支撑轴12(前支撑轴20)轴承的内环内,后桨14(前桨22)中心轴的左端固定在后转动管11(前转动管21)的右端上;操作时,双手分别握住后推杆6和前推杆16上端的手柄将该推杆下端向右推,后连帽7和前连帽18右移,后传动杆9(前传动杆19)右端的梯形螺纹带动后转动管11(前转动管21)转动,固定在后转动管11(前转动管21)右端的后桨14(前桨22)随之转动,推动船体1前进,如此反复推拉后推杆6和前推杆16,后桨14(前桨22)不停转动,船体2继续前进,船体2需要向划船人的左边转向时,推拉后推杆6,需要右转向时,推拉前推杆16;所述双撬单人船划船省力,速度快,转向灵活,安全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垫江县水利水电建设公司,未经重庆市垫江县水利水电建设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086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