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微型动圈式电声转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06529.0 | 申请日: | 2014-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316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李知勇;肖波;李力;徐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音品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9/06 | 分类号: | H04R9/06;H04R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18117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动圈式 电声 转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器,尤其涉及一种超微型动圈式电声转换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耳机产品音质效果的要求以及对高品质、高保真耳机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便携设备的发展使产品功能越来越多,特别是智能耳机的发展使智能耳机要同时具有心率探测、电话接听、播打电话、语音控制、音乐播放、待机时间长的能力,因而对耳机受话器提出了更高要求。
受话器又称电声转换器,现有的受话器如图2所示,支架100呈盆状,磁铁101和华司102固定于支架100之内,支架100的开口处盖合有振动板103,振动板103上固定有音圈104,音圈104向支架100内延伸,且音圈104环绕于磁铁101和华司102,支架100的底部固定有PCB板105,音圈104的引线穿过支架100的侧壁而延伸至PCB板105,并且音圈104的引线焊接于PCB板105。上述受话器中,由于磁铁101、振动板103和PCB板105均要通过支架100来固定,因而支架100成为受话器中必不可少的部件,同时支架100也是受话器中最大、最笨重的部件,导致现有的受话器难以做到更小,难以满足市场对微型受话器的需求。此外,现有受话器中,音圈104的引线都是沿着振动板103而延伸至支架100的侧壁,由于引线的延伸距离较长,需要在振动板103上打胶固定,但是对于微型受话器而言,振动板103为薄膜结构,引线打胶后将严重影响振动板103的振动效果,对受话器的音质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使得受话器难以达到高功率、低失真、低共振频率、宽工作频带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组成部件少、结构简单、易于装配、体积更小,以及能充分满足高功率、低失真、低共振频率、宽工作频带要求的超微型动圈式电声转换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微型动圈式电声转换器,其包括有一导磁板、一环状的磁铁、一PCB板、一振动板及一音圈,所述导磁板的中间部向上凸出有导磁柱,所述磁铁与导磁板上下层叠且二者固定连接,所述振动板盖合于磁铁的顶部,且所述振动板、磁铁和导磁板合围形成有一腔体,所述磁铁环绕于导磁柱且二者之间存在空隙,所述音圈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振动板,所述音圈的下端向磁铁与导磁柱之间的空隙内延伸而环绕于所述导磁柱,所述PCB板固定连接于导磁板的底部,所述导磁柱开设有将所述腔体内外连通的通孔,所述音圈的引线穿过所述通孔而焊接于PCB板。
优选地,所述通孔为竖直穿过导磁柱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内壁呈阶梯状,且该通孔的内壁直径由上至下依次增大。
优选地,所述振动板的边缘与磁铁密闭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引线的数量是两根。
优选地,所述导磁板与导磁柱一体冲压成型。
优选地,所述引线沿通孔的内壁延伸。
优选地,所述磁铁与导磁板通过胶水粘合固定。
优选地,所述PCB板与导磁板通过胶水粘合固定。
优选地,所述音圈的上端与振动板通过胶水粘合固定。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超微型动圈式电声转换器,其只需导磁板、环状的磁铁、PCB板、振动板和音圈五大组成部件,无需利用较大且笨重的支架对上述部件进行固定,使电声转换器的体积能够大大减小而做到超微型,同时,还简化了产品结构,更加易于装配。此外,引线穿过通孔而向外延伸,因而大大缩短了引线在腔体内的延伸距离,无需对振动板打胶,减少了振动板的负载,避免了因振动板打胶而造成不良影响,使得该电声转换器能够充分满足高功率、低失真、低共振频率、宽工作频带等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超微型动圈式电声转换器的侧向剖视图。
图2为现有受话器的侧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音品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未经音品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065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