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漏电断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03125.6 | 申请日: | 2014-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796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林孟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诚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3/34 | 分类号: | H02H3/34 |
代理公司: | 温州市品创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47 | 代理人: | 黄乙轶;余丽霞 |
地址: | 32560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漏电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系统漏电故障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漏电断路器。
背景技术
现有智能漏电断路器,通常是通过检测零序电流互感器的零序电流的大小判断供电系统是否漏电,由于零序电流互感器电流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三相电流不平衡;三相电压不平衡;用电系统中有直流分量,这些因素均可以导致零序电流互感器产生感生电流。供电系统随着用电量的加大,尤其单相用电量的加大的时候,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感生电流会很大,少则几百毫安多则1安培以上,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漏电断路器误动作判断为漏电。因此现有的方法检测供电系统是否漏电的结果精度不高,常常会发生误判,导致非正常停电,以及更严重导致人体触电不动作,危及到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供电系统漏电检测精度高、减少误判动作、提高用电安全性的智能漏电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智能漏电断路器,包括分别连接在供电系统三相电压输入端的单相变压器A、单相变压器B和单相变压器C,单相变压器A、B、C组成三相电源变压器,单相变压器A、B、C的一次绕组线圈L1、L2、L3接成Y型,Y型绕组线圈的公共端接大地,另外三端分别引出与三相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相变压器A、B、C的二次绕组线圈输出为双绕组线圈,第一组线圈L11、L21、L31接成y型,y型绕组线圈的公共端接控制系统地,y型绕组线圈另外三端分别提供断路器A相、B相、C相电压检测信号和控制系统所需的电压源,单相变压器A、B、C的二次输出的第二组线圈L12、L22、L32按首尾串接组成零序电压互感器,零序电压互感器的开口两端连接整流桥的交流输入端,所述整流桥的输出端连接有滤波电容和分压元器件,所述分压元器件连接至MCU控制模块的信号检测输入端,所述单相变压器A、单相变压器B和单相变压器C的A相、B相、C相电压输出端依次并联连接有整流桥、稳压器和滤波电容,所述稳压器输出端连接MCU控制模块的供电输入端。
上述整流桥的输出端并联连接有滤波电容C5、滤波电容C6,所述滤波电容C5、滤波电容C6的一端接地,所述滤波电容C6两端并联连接有串联连接的分压电阻R6、分压电阻R5、分压电阻R10,所述串联连接的分压电阻R5和分压电阻R10两端并联连接有一个或多个分压电阻组,每个分压电阻组由两个分压电阻串联连接而成,其中接地的分压电阻两端并联连接有稳压二极管,每个接地的分压电阻的高电压端均连接到MCU控制模块的信号检测输入端。
上述单相变压器A、单相变压器B和单相变压器C的A相、B相、C相电压的一端分别通过均压电阻R20、均压电阻R21、均压电阻R22并接在一起连接至桥式整流器的第一输入端,单相变压器A、单相变压器B和单相变压器C的A相、B相、C相电压的另一端并接在一起连接至桥式整流器的第二输入端,所述桥式整流器输出端并联连接有滤波电容C6、滤波电容C1,滤波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三端稳压器U1的输入脚和地,所述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和地之间并联连接有滤波电容C2、滤波电容C3,所述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与所述MCU控制模块的供电输入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智能漏电断路器,利用三相零序电压互感器每相对地绝缘检测原理,来检测零序电压互感器的开口电压变化情况来判断低压供电系统是否存在漏电和接地现象检测各相电压变化情况;检测各相电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判断当前用电现场的工作是否正常或是否发生故障。本实用新型的检测方法具备三相供电系统电网漏电检测的必要条件:零序电流对地要有回路,在零序电压出现时能够精确检测出供电系统的漏电情况,极大地减少供电系统漏电误判停电,避免了人体触电不动作现象,保证人员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漏电断路器接线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漏电断路器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诚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诚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031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专利信息管理系统
- 下一篇: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餐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