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五波纹金属陶瓷X射线管的管壳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97469.0 | 申请日: | 2014-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16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崔大海;张忠东;马翠;孙晓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丹东市无损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35/18 | 分类号: | H01J35/18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孙国瑞 |
地址: | 11800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波纹 金属陶瓷 射线 管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陶瓷X射线管的管壳,特别涉及一种SF6气绝缘式工业X射线装置中用的300kV、350kV五波纹金属陶瓷X射线管的管壳。
背景技术
金属陶瓷X射线管中的陶瓷管壳是金属陶瓷结构X射线管的最基本特征之一,目前使用的七波纹陶瓷管壳的外径小,管壳厚度薄,耐压低,绝缘强度低,体积电阻率低,管壳绝缘强度不足,在实际使用中常发生管壳击穿现象,同时七波纹陶瓷壳还存在体积过小的缺陷。目前市场上尚没有五波纹金属陶瓷X射线管管壳的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在300kV、350kV管电压等级的金属陶瓷X射线管应用的五波纹金属陶瓷X射线管的管壳。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
一种五波纹金属陶瓷X射线管的管壳,其特征在于:在金属陶瓷管壳上设有五波纹金属陶瓷结2,在五波纹金属陶瓷结2的底部设有底座1,在五波纹金属陶瓷结2的顶部设有阴极端金属定位环3,在阴极端金属定位环3内侧之上的位置处设有阴极端连接环4,阴极端定位环3和阴极端连接环4分别与五波纹金属陶瓷结2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七波纹金属陶瓷X射线管结构体积电阻率低,管壳绝缘强度不足而易引起管壳击穿的弊端,将金属陶瓷结设置成五波纹状,使管壳的外径增大,长度加长,厚度增加,改变了内表面的电阻及体积电阻率,特别是外表面电阻率增加了16%,增强了壳体的耐电压绝缘强度,超出耐压300kV的局限,可使耐压提高至350kV,提高了X射线管的可靠性能。阴极端金属定位环和阴极端连接环分别与五波纹金属陶瓷结之间采用平面密封连接结构,便于提高封接精度和定位,工艺控制简单,对于消除应力,保证密封性具有决定作用;五波纹金属陶瓷结分别与阴极端金属定位环和阴极端连接环之间平面密封连接的尺寸不变,保证了与现有的七波纹壳体装配尺寸不变,实现新型五波纹壳体与现有七波纹壳体的平稳更新对接。阴极端金属定位环采用环弧形结构设计,除增加机械强度外,可以经得起热震动的考验。将五波纹金属陶瓷X射线管管壳应用在300kV、350kV金属陶瓷X射线管上,可改进300kV金属陶瓷X射线管的可靠性能,创新一种全新的350kV金属陶瓷X射线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一种五波纹金属陶瓷X射线管的管壳,如图1至图4所示,不是单纯的一个壳,而是包含陶瓷壳与金属相结合的一个连接结构,俗称“金属陶瓷结”。其具体结构是:在金属陶瓷管壳上设有五波纹金属陶瓷结2,在五波纹金属陶瓷结2的底部设有底座1,在五波纹金属陶瓷结2的顶部设有阴极端金属定位环3,在阴极端金属定位环3内侧之上的位置处设有阴极端连接环4,阴极端定位环3和阴极端连接环4分别与五波纹金属陶瓷结2密封连接。阴极端金属定位环和阴极端连接环分别与五波纹金属陶瓷结之间采用平面密封连接结构,便于提高封接精度和定位,工艺控制简单,对于消除应力,保证密封性具有决定作用;五波纹金属陶瓷结分别与阴极端金属定位环和阴极端连接环之间平面密封连接的尺寸不变,保证了与现有的七波纹壳体装配尺寸不变,实现新型五波纹壳体与现有七波纹壳体的平稳更新对接。阴极端金属定位环3采用环弧形结构设计,除增加机械强度外,可以经得起热震动的考验。最后用焊料在真空或氢炉中完成陶瓷与金属间的密封性要求很高的钎焊。管壳的外径由原来的98mm增加到116mm,长度由原来的96mm增加到98mm,壁厚由原来的20mm增加到30mm,改变了内表面的电阻及体积电阻率,特别是外表面表面电阻率增加了16%,增加了耐高压绝缘强度,超出耐压300kV的局限,可使耐压提高至350kV。波纹陶瓷壳的外表面容易被二次污染的,直接影响表面的电阻率,影响耐高压性能。因而在陶瓷壳外表面除了需金属化部位实施金属陶瓷封接的外的全部地方均匀地烧结上一层高温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丹东市无损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丹东市无损检测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974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