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用水闸过道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695602.9 | 申请日: | 2014-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250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 发明(设计)人: | 陈尚金;许胜利;颜丽;徐祖斌;潘培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鲁班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C1/00 | 分类号: | E02C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413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闸 过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坝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船用水闸过道。
背景技术
在水位落差较大的环境中,船行驶的靠水涨船高的方式来将船在高低水位之间通行;是在坝体中间专门设计船用水闸过道也就是升船室。等船只进入,把下游闸门关闭,然后注水,到达上游水位后,打开上游闸门船只出行。上游的船只进入闸室,然后关闭上游闸门,把闸室的水放掉,水落船落,然后打开下游闸门,船就出去了。
现有的船用水闸过道在长期使用后,闸门控制区的外底部容易出现基建土层垮塌,易出现闸门控制区的现基拦水墙变形,使得闸门结构无法关严。容易导致蓄水区的蓄水时间长,蓄水区的蓄水量较小使得船通行不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船用水闸过道,解决船用水闸过道的闸门控制区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船用水闸过道,包括水闸过道,所述的水闸过道包括蓄水过道、设置在蓄水过道两端的前闸门控制区、后闸门控制区,所述的前闸门控制区中设有前闸门结构,所述的后闸门控制区中设有后闸门结构,所述的蓄水过道包括隔离墙隔离的第一蓄水区、第二蓄水区,所述的第一蓄水区的蓄水落差低于第二蓄水区的蓄水落差,所述的前闸门控制区以及后闸门控制区的外端部设有备用闸门卡槽。
进一步,所述的前闸门控制区的外端底部设有第一护底层。
进一步,所述的后闸门控制区的外端底部设有第二护底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在前、后闸门控制区的外端底部设有第一护底层,保证了闸门控制区的外底部坚固耐用,使得现闸门控制区的现基拦水墙不易变形,使得闸门结构开关顺畅。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布局构造示意图。
图中:1. 前闸门控制区、2. 后闸门控制区、3. 前闸门结构、4. 后闸门结构、5. 第一蓄水区、6. 第二蓄水区、7. 闸门卡槽、8. 第一护底层、9. 第二护底层、10.外拦水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船用水闸过道,包括水闸过道,所述的水闸过道包括蓄水过道、设置在蓄水过道两端的前闸门控制区1、后闸门控制区2,所述的前闸门控制区1中设有前闸门结构3,所述的后闸门控制区2中设有后闸门结构4,所述的蓄水过道包括隔离墙隔离的第一蓄水区5、第二蓄水区6,所述的第一蓄水区5的蓄水落差低于第二蓄水区6的蓄水落差,所述的前闸门控制区1以及后闸门控制区2的外端部设有备用闸门卡槽7。备用闸门卡槽7中设有备用闸门,备用闸门用于抗洪或是增加水压。
所述的前闸门控制区1的外端底部设有第一护底层8。所述的第一护底层8为一个呈长条矩形的混凝土砌石基础带,其厚度在300厘米至600厘米。
所述的后闸门控制区的2外端底部设有第二护底层9。所述的第二护底层9为一个呈矩形的混凝土砌石基础带,其厚度在300厘米至600厘米。
所述的第一蓄水区5、第二蓄水区6的外拦水边10为双层结构。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鲁班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鲁班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956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压盘的抗斜拉抗扭旋式地锚
- 下一篇:一种防漏吸附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