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裂缝宽度自动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92981.6 | 申请日: | 2014-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6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吴利权;徐海翔;王海卫;赵峰;杨刚;颜军明;李如源;褚英杰;李吉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7/14 | 分类号: | G01B7/14;G01B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陈攀;王琦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裂缝 宽度 自动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裂缝宽度自动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核电站安全壳等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表面的裂缝宽度监测工作中,一般使用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和容栅式位移计对裂缝宽度进行监测。但是,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和容栅式位移计均非专用的裂缝监测装置,其中,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价格相对昂贵,数据采集仪表配套单一,而且标距较长,一般为200mm,其裂缝宽度测量结果必然会受到混凝土表面温度变形量的影响,因此并不适合于裂缝宽度的精密测量。而容栅式位移计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千分表,需要有一根带弹簧的直杆暴露在室外环境下,因此在雨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锈蚀,影响该直杆的自由伸缩,因此其测量精度和长期稳定性也无法得到保证。
由此可知,提出一种可以在各种天气、环境状况下对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宽度进行精密、自动、长期地监测的裂缝宽度自动监测装置,已经是本领域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裂缝宽度自动监测装置,从而可以在各种天气、环境状况下对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宽度进行精密、自动、长期地监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裂缝宽度自动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机架、弹性体、活动刀口座、水平杠杆和固定组件;
其中,所述机架包括:直梁和设置于直梁上部的横梁;所述直梁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点固定刀口;
所述弹性体包括:矩形梁和设置在矩形梁两端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矩形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粘接有两个传感元件;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水平杠杆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活动刀口座连接;
所述活动刀口座的顶部与所述机架的横梁的底部连接;所述活动刀口座的一端设置有垂直延伸部,所述垂直延伸部的中部设置有供所述弹性体的水平部通过的通槽,所述垂直延伸部的底部设置有刀口槽;所述活动刀口座的另一端与所述弹性体的第二夹持部连接;
所述水平杠杆包括:水平杆和设置在水平杆两端的连接端和刀口端;所述水平杆上设置有多个接线端子;所述连接端的顶部与所述弹性体的第一夹持部的底部连接;所述刀口端的顶部设置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活动刀口座上的刀口槽抵接;所述刀口端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点活动刀口;
所述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机架的支撑点固定刀口和所述水平杠杆的支撑点活动刀口固定在待测裂缝的两侧。
较佳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螺母、固定架、垫片和两个固定挂钩;
所述固定挂钩,用于固定在待测物体的表面;所述固定挂钩上设置有钩状突起;
所述固定架的顶部设置有通孔;所述固定架的两端的下部分别设置有钩状弯折部,所述钩状弯折部与所述固定挂钩上的钩状突起连接;
所述固定螺母的一端从所述通孔中穿过并与所述垫片连接;
所述垫片的底部与所述机架的顶部抵接。
较佳的,所述裂缝宽度自动监测装置还包括:加长梁;
所述加长梁的一端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加长梁的另一端设置有支撑点可调固定刀口。
较佳的,所述加长梁的支撑点可调固定刀口处设置有两个调节固定螺栓,用于固定所述支撑点可调固定刀口,并对所述支撑点可调固定刀口的位置进行微调。
较佳的,所述弹性体由合金结构钢材料制成。
较佳的,所述传感元件为电阻应变片。
较佳的,所述裂缝宽度自动监测装置还包括:金属外壳;
所述金属外壳设置于所述机架、弹性体、活动刀口座和水平杠杆的外侧。
较佳的,所述金属外壳通过防水螺丝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
所述金属外壳与所述机架的接触处均设置有防水垫圈。
较佳的,所述金属外壳上还设置有多功能防水插座,用于将所述水平杠杆上的接线端子与外界的测读仪连接。
较佳的,所述金属外壳上设置有数据采集储存装置和无线传输装置;
所述数据采集储存装置与所述多功能防水插座连接,用于采集所述水平杠杆上的接线端子上的数据,并将所采集的数据传输给所述无线传输装置;
所述无线传输装置将所接收到的数据无线传输给测读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929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