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扇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85796.4 | 申请日: | 2014-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31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陈乐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乐东 |
主分类号: | E06B3/70 | 分类号: | E06B3/7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扇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物辅助用具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双扇门。
背景技术:
双扇门是许多建筑物需要装备的装置,它一般呈矩形,其一立边(外侧立边)通过合页组装在门框上,籍另一立边绕合页旋转来达到开合的操作;人们对门的基本要求是可以打开可以合闭,合闭时最好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密闭,这样便可以更有效的隔音和保温;然而广见的双扇门的密闭性存在问题,特别是双扇门闭合时最接近的两个边(内侧立边)之间的紧密性因客观的操作需要保留有一定的设计间隙,为了填塞或减少这个间隙,人们采用了多种方式,比如装置上密封胶条或毛条,将门边加工成台阶状等等,这种种举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密闭性的欠缺但仍不能满足人们对其密闭性的要求,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一种密闭性更可靠的双扇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便是提供一种双扇门的新的技术方案,它可以更有效的隔断和密闭房门的内外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它包含门体,在所述门体的内侧立边上加工有数个上下并列的呈左右方向的圆孔即卡孔,每个卡孔内各向外卡接有一压缩簧,压缩簧外端头上通过螺栓连接有一单面敞口的方盒状活门,活门敞口的一面朝向门体的内侧立边,与敞口一面相对的立边上的相应位置上则加工有可容纳前述螺栓的凹口,活门的长度及厚度略大于门体的长度和厚度,活门的宽度略大于压缩簧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实现更可靠的密闭。
附图说明:
图1是双扇门的一种理想密闭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双扇门的一种现实开合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3是本设计双扇门的正视图(左侧一扇)。
各图中,1为门体,2为活门,3为卡孔,4为压缩簧,5为凹口,6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从门的密闭要求来说,如图1所示的双扇门的闭合位置状态才是最佳的,但是这样的双扇门在从闭合状到打开状的操作时无疑会因两门边的紧靠相抵触而难以开启,解决之道便是在紧靠的两门边之间加一道缝隙使得相邻的两门边脱离接触,如图2所示,如此方可顺利的启闭操作;如图3所示,现将双扇门中的一扇门的门体1在内侧立边处加工出数个上下并列的呈左右方向的圆孔即卡孔3,每个卡孔内各向外卡接有一压缩簧4,压缩簧外端头上通过凹口5及螺栓6的固定共同连接有一单面敞口的方盒状活门2,活门2呈狭长的六面方盒状,可由金属板料通过模具冲压延伸加工而成,其内腔长度及厚度略大于门体的长度和厚度,宽度则略大于压缩簧4的长度,敞口的一面朝向门体的内侧立边装置,凹口5呈圆形凹陷状,加工在活门2的与敞口一面相对应的立边上,其分布位置与压缩簧4的加工位置相对应,如图3所示,这样活门的内腔空间就会容纳下门体1的内侧立边部分且可在需要时适当的左右微调,如此设计装配的双扇门会因活门及压缩簧等部件的共同作用而在闭合时完全填塞两门之间的间隙起到密闭的作用同时亦可因活门的左右伸缩特点而在开启时不受影响;当然,上述的双扇门的活门可以在两扇门的同样部位都加工设置也可只在一侧门比如左侧门上设置,都可以起到相同的设计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乐东,未经陈乐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857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库门的新型压紧密封结构
- 下一篇:设有支撑球的中空结构的密封式木门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E06B 在建筑物、车辆、围栏或类似围绕物的开口处用的固定式或移动式闭合装置,例如,门、窗、遮帘、栅门
E06B3-00 用于闭合开口的窗扇、门扇或类似构件;固定或活动式闭合器件的布置,例如窗户;用来安装翼扇框的刚性配置的外框
E06B3-01 .用于飞机库或其他厅堂建筑中的可拆卸或消除的墙,例如,供飞机用的
E06B3-02 .全玻璃制翼扇
E06B3-04 .不以移动方式为特征的翼扇框架
E06B3-30 .覆盖物,例如,为了防御气候变化,或装饰需要
E06B3-32 .以移动方式为特征的翼扇的布置;活动式翼扇在开口处的布置;仅和翼扇移动方式有关的翼扇或框架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