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管快速连接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673217.4 | 申请日: | 2014-1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679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 发明(设计)人: | 孔凡荣;李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黔南科技塑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33/18 | 分类号: | F16L33/18;F16L3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 地址: | 558000 贵州省黔***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管 快速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道连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塑料软管的连接,尤其是涉及一种软管快速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水暖市场的塑料(PP-R)管件品种有很多,一般软管在与出水口连接处需要保证其连接的稳固性,但出水口一般为金属管或其他材料的硬质管口,塑料软管要与硬质管口连接难度较大;当管道需要分支时,在管道分支处则需要通过三通等管道进行转接,也常常需要将软管与硬质的管件进行连接。现有技术中,通过热熔技术对塑料管件进行连接可以达到很好的连接效果,但热熔连接需要专用的热熔设备,操作十分不便,特别是在高空安装或狭窄空间安装时,安装工作将变得十分困难;而现有的用于软管连接的快速接头,多数为金属材料制作,制作成本高,加工难度大,且其重量较大,运输成本较高,使得其在市场上的售价较高;而作为金属的管件接头,往往老化损坏的都为内部的小零件,管件接头本身的寿命远远超过管道的寿命,而内部的小型配件往往不可单独更换,整个管件接头整体更换,造成使用成本大大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原材料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管快速连接结构,从而达到了管件与管子连接方便快捷、稳固可靠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软管快速连接结构,包括管件体,所述管件体两端对称设有锁紧端盖和锁紧套筒,在管件体外壁还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为O型橡胶圈,数量为一端各2个;所述管件体两端外壁上设有密封圈安装槽。
所述管件体两端外壁上设有倒齿结构,管件体两端外壁上设有空气槽;所述锁紧端盖的内壁底端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深度为0.3~0.4mm;所述锁紧套筒两端分别为喇叭形开口A结构和喇叭形开口B结构;所述喇叭形开口B端为先收缩后再设喇叭口,喇叭口外径与锁紧端盖上的定位槽槽底面直径相等;所述管件体和锁紧端盖均由PP-R塑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软管快速连接结构,通过管件体与锁紧端盖、锁紧套筒共同组成的夹紧结构,对软管接头进行牢固的夹紧,达到了快速连接的效果;采用塑料来制作管件体和锁紧端盖,仅有锁紧套筒为薄壁金属制品,大大节省了管件的材料成本,降低了各零件的加工难度,减轻了产品重量;管件各部分均为独立结构,可实现局部零件更换,即使整体更换,更换成本也较低,让消费者容易接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管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锁紧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锁紧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与软管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右侧视图。
图中:1-管件体,101-密封圈安装槽,102-倒齿结构,103-让位槽,104-空气槽,2-锁紧端盖,201-定位槽,3-锁紧套筒,301-喇叭形开口A,302-喇叭形开口B,4-密封圈,5-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软管快速连接结构,包括管件体1,所述管件体1两端对称设有锁紧端盖2和锁紧套筒3,锁紧端盖2与管件体1之间过盈配合,并通过管件体1上的台阶端面定位,在管件体1外壁还设有密封圈4;管件体1和锁紧端盖2均由PP-R塑料制成,锁紧套筒3为金属材料制成。
所述密封圈4为O型橡胶圈,数量为一端2个,以确保密封可靠;所述管件体1两端外壁上设有与密封圈4对应的密封圈安装槽101,以便密封圈101定位安装,密封圈4外侧与软管5内壁贴合,形成密封结构。
所述管件体1两端外壁上设有倒齿结构102,软管5内壁与倒齿接触,以增加软管5从管件体1上退出的阻力,提高软管5与管件体1连接的牢固性;所述管件体1两端外壁上设有空气槽104,当软管5与管件体1连接时,内部空气会增加软管5管壁进入的阻力,通过设置空气槽104,将部分空气储存在空气槽104中,使软管5可顺利套接到管件体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黔南科技塑业有限公司,未经贵州黔南科技塑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732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