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的散热降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72217.2 | 申请日: | 2014-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966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江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江南 |
主分类号: | B60H1/24 | 分类号: | B60H1/2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31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散热 降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备领域,特别涉及汽车的散热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地球大气温度越来越高,高温天气占全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车辆在高温环境下放置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尤其在靠近赤道的地区,由于夏天天气炎热,停放在太阳底下的汽车,车身长时间暴晒于太阳底下,车内会变得酷热难耐且非常闷热,而且人们一定要进入闷热的车内开启汽车并打开汽车空调才能进行降温,这样损耗不少能量。
汽车在熄火状态下,并不能进行车内的散热降温工作。部分散热降温装置需要使用汽车自身的蓄电池,这样极容易耗尽汽车蓄电池的电量而导致汽车无法发动,而且汽车熄火状态下蓄电池电量十分有限,并不能满足散热降温装置的使用,另外,这样的散热降温装置均需对汽车自身的线路进行改装,这样容易导致汽车的线路工作不稳定,容易出现问题并影响其使用寿命,造成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实现一种无需通过汽车蓄电池、有效降低车内温度、独立加装而避免造成安全隐患、节能环保的汽车的散热降温装置是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汽车的散热降温装置,旨在实现一种无需通过汽车蓄电池、有效降低车内温度、独立加装而避免造成安全隐患、节能环保的汽车的散热降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汽车的散热降温装置,包括安装固定于车顶上的能收集太阳能并转换为电能的太阳能板、与太阳能板连接的蓄电池、与蓄电池连接的智能控制装置,散热降温装置还包括与蓄电池连接并可排出冷空气从而降低车内温度的若干制冷压缩机,或还包括与蓄电池连接的可把车内的内部空气吸排至车外的吸气风扇、与蓄电池连接的可往车内吹入外部空气的吹气风扇,吸气风扇与吹气风扇同时工作使汽车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进行对流流通;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可检测蓄电池充电情况及车内温度并形成检测信息的检测设备、可接收并处理检测信息从而控制制冷压缩机及吸气风扇及吹气风扇工作的控制设备。
优选地,制冷压缩机的数量的设置范围为1至6个。
优选地,吸气风扇的数量的设置范围为1至6个,吸气风扇与吹气风扇的数量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降温装置独立加装到车上,当太阳照射到车顶的太阳能板时,太阳能板吸收搜集太阳能并转换为电能,电能存储于蓄电池中,蓄电池为制冷压缩机及吸气风扇及吹气风扇提供电能,智能控制装置中的检测设备检测蓄电池充电情况及车内温度并形成检测信息,控制设备接收并处理检测信息从而控制制冷压缩机及吸气风扇及吹气风扇工作,这样,无需通过汽车自身的汽车蓄电池进行供电,只需加装并可独立运作,无需对汽车自身的电路进行改装,尤其在天气炎热的夏天, 太阳的猛烈照射并不会造成车内温度高企,太阳的猛烈照射反而使太阳能板吸收到更多的太阳能从而转换成更多的电能从而使蓄电池内电能充足,使制冷压缩机、吸气风扇及吹气风扇具有充足的电能开启并工作,这样,当太阳猛烈照射时,司机打开车门进入车内,也不会感到酷热难耐,不会感到闷热,可以马上发动汽车并驾驶,不需要钻入高温的车内启动汽车空调,还要等待车内温度降下来才能开始驾驶,节省时间,同时不会造成能量的损失,节能环保。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散热降温装置无需对汽车自身的电路进行改装,只需进行加装且独自运作,不会存在改装线路带来的问题,不会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太阳越猛烈,本散热降温装置的工作越高效,充分地根据实际环境而利用环境资源,不会造成能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的散热降温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散热降温装置中选用了制冷压缩机;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的散热降温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散热降温装置中选用了吸气风扇、吹气风扇。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至图2,提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散热降温装置的一实施例,包括安装固定于车顶上的能收集太阳能并转换为电能的太阳能板100、与太阳能板100连接的蓄电池200、与蓄电池200连接的智能控制装置3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江南,未经陈江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722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载内环境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扭转梁后悬架衬套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