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轴流式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670926.7 | 申请日: | 2014-1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00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博;马文星;孙书阁;张玉博;刘春宝;王松林;初长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H41/24 | 分类号: | F16H41/24;F16H61/56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王立文 |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流 式导叶 可调 液力变矩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压液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流式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紧张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各种车辆行业均已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尤其对于工程机械作业车辆,常年处于作业环境恶劣,作业工况复杂的条件下,在满足动力性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传动系统的经济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液力传动系统中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匹配是影响经济性的重要因素,一台性能良好的发动机与一台性能良好的液力变矩器进行匹配,不一定产生良好的效果。对于普通变矩器来讲,一旦变矩器的结构及叶栅系统确定,变矩器的性能就随之确定。当与发动机进行匹配时,只能选取在特定的工况下根据特定的需求进行合理匹配。一旦作业工况改变,匹配情况就会变坏,从而使发动机的功率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容可控的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实现动态匹配,换而言之,当作业工况改变时,如何通过改变液力变矩器的性能与发动机时刻保持良好的匹配关系是今后值得我们研究的方向。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既是可控能容液力变矩器类型中的一种,通过调节导叶的开度来获得变矩器的不同性能,即不同的导叶开度下对应不同的变矩器性能,使得车辆在不同的作业工况下能够根据不同的作业需求选择相应的导叶开度,实现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之间的动态匹配,提高动力性和经济性,实现节能。
现在许多领域都已经应用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如德国福伊特公司2006年推出windrive,就是将可调液力变矩器应用于大型风力发电装置中的传动系统。我国在70年代由上海铁道学院研制的LB46可调液力变矩器,成功应用于挖泥船上等等。这些领域都是利用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作为液力传动系统中的液力传动元件来进行调速,以便得到人们想要的结果。
但目前将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应用在装载机中却很少见,鉴于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的诸多优点,如何将其成功的应用于装载机中,实现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动态匹配,提高装载机动力性和经济性,提高装载机作业效率,改善装载机性能,实现节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根据其导叶的布置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导轮叶片位于径向布置,其循环圆结构大多数为方形腔。另一种为导轮叶片布置于轴向位置,其循环圆结构多数为圆形腔。由于轴向布置的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调解困难,故现有大多数可调液力变矩器均为第一种结构。但这种结构式可调变矩器的涡轮为离心式,其透穿性不能很好地满足装载机作业工况的复杂情况,又因其结构尺寸的限制,故在装载机中很难应用。循环圆为圆形腔的普通三元件液力变矩器具有结构简单、效率高、工作稳定可靠,透穿性满足工程机械作业工况的复杂情况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车辆中。如何通过改进普通三元件液力变矩器的结构来实现导叶开度的调节,既保留原有液力变矩器的优点,又能够实现变矩器能容的可控性,实现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动态匹配,提高动力性和经济性,实现节能减排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装载机液力传动系统中,液力变矩器为固定能容,与发动机在不同作业工况下不能任意匹配,发动机的功率得不到合理利用,燃油经济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轴流式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目的在于解决以上问题,实现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动态匹配,提高燃油经济性,实现节能减排。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轴流式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包括泵轮1、涡轮2、导轮组件3和壳体8,所述泵轮1与泵轮座12相连接,进而通过滑动轴承11安装在导轮组件3上;泵轮1的外侧通过驱动轮4与输入轴6连接,进而由驱动轮4驱动泵轮1旋转;所述涡轮2通过涡轮毂7安装在输出轴9上,并通过压环5固定;所述导轮组件3通过滚动轴承10安装在输出轴9上;发动机输出轴与输入轴6连接带动驱动轮4与泵轮1旋转,进而带动壳体8内的工作液体流动,将输入轴6的机械能转换为液体的动能,工作液体由泵轮1进入涡轮2和导轮组件3的导轮,再流回泵轮1,形成液流循环,由工作液体带动涡轮2及输出轴9转动,将液体动能转化为输出轴9的机械能,实现能量的传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709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力偶合器泵轮衬套防跑圈装置
- 下一篇:多用途齿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