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感应式玻纤型材挤压成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67412.6 | 申请日: | 2014-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39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昌绿大州新材料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52 | 分类号: | B29C70/52;B29C70/54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黎泽洲 |
地址: | 4431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式玻纤型材 挤压 成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纤型材挤压成型领域,特别是一种感应式玻纤型材挤压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拉挤成型工艺是将浸透胶液的连续无捻粗纱、毡、带或布等增强材料,在牵引力的作用下,通过模具加热挤拉成型、固化,连续不断地生产长度不限的玻纤型材。玻纤型材被广泛应用于化工、防腐领域、电气领域、建筑领域、道路交通领域。
现有技术中的模具加热采用电热圈加热,存在的问题是:
1、电热圈损坏率高,寿命短,需定期更换,检修维护工作量大,成本高。
2、电热圈外表温度高,需要高温护罩,易发生烫伤事故。
3、超过1/3以上的热能通过电热圈散失,效率低,耗能大。
4、工作环境高温闷热,温度高至40~50度,需散热降温。
5、电热转换利用率低,一般不超过30%~50%。电热圈使用功率一般为生产所需的两倍以上,电能浪费严重。
6、热惯性高,温度控制精确度差,影响成形质量,生产效率低。
7、开机预热所需时间长影响生产率。
8、接触器触点高压大,电流工作易烧坏,更换成本高,维护量大,影响正常生产运行。
9、电热圈的电源连接端外露,安全性低,易产生漏电,短路等故障和触电事故。
10、加热水或油时容器表面容易形成水垢和油污,是容器增加壁厚降低加热效率甚至堵塞油管。
现有的玻纤型材表面通常为单一的颜色,不够美观,因为拉挤成型工艺中在玻纤型材的表面覆盖蒙皮是非常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感应式玻纤型材挤压成型装置,可以降低生产中的能耗,降低生产现场的温度,提高产品质量。优选的方案中,可以在玻纤型材表面覆盖一层精美的蒙皮,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感应式玻纤型材挤压成型装置,包括预成型装置,预成型装置与金属材质的模具的进口连接,模具的出口设有挤压头,在模具外设有至少一组线圈,线圈与产生高频交流电的控制装置电连接。
在模具与线圈之间设有保温层。
成品出挤压头后,端头与牵引装置连接。
成品下方设有轨道。
在预成型装置的进口设有胶槽,胶槽上方设有胶辊。
胶槽内设有加热装置。
长玻纤通过胶槽内浸胶后进入预成型装置,片料辊上卷绕的片料经过导辊进入预成型装置,面料辊上卷绕的蒙皮,经过多个成型板进入预成型装置。
所述的蒙皮位于玻纤型材的最外层,蒙皮之下是片料层,片料层之下是长玻纤层,内层是片料层。
所述的多个成型板上设有成型孔,所述的成型孔依次从平直的形状过渡到与玻纤型材外表面相应的弯折形状。
在线圈之外设有电磁防护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感应式玻纤型材挤压成型装置,通过采用以上的结构,可以利用线圈实现感应加热,与现有技术中的加热圈不同,加热圈加热时,热量集中在整个模具上,热量分布是从外到内逐步增加。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热量集中的模具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从而大幅降低了能耗。具体有益效果如下:
1、线圈本身不会产生热量,寿命长,无需检修,无维护更换成本。
2、线圈表面温度略高于室温,可以安全触摸,无需高温防护,安全可靠。
3、模具的外壁和内壁经高频电磁作用发热,热量利用充分,基本无散失。
4、工作环境保持室温,车间无需降温措施,员工不用忍受高温不适。
5、电热转换效率高达95%。
6、线圈本身不发热,热惯性低料筒外壁温度一致,温度控制实时准确,明显改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高。
7、所用功率与生产需求匹配,热关系小,节能效果显著,节能率一般在30%~80%左右,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8、预热时间短,只需原时间的1/3~2/3,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9、接触器触点仅用于直流低电压软开关控制,寿命长,无须更换维护:如改为小功率继电器,还可拆除接触器,达到节能降噪的效果。
10、电磁线圈为专用耐高温高压线,绝缘性能好,无须于料筒外壁直接接触,绝无漏电,短路故障。
11、电磁加热高频加热,容器表面光滑不宜形成水垢和油污。
12、在优化的方案中,设置的蒙皮,可以使玻纤型材表面具有漂亮的外观,例如可以增加皮质、木质的纹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昌绿大州新材料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宜昌绿大州新材料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674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过磁场催芽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重金属杨树吸收的水气调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