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四回程中央分流加温热水炉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664178.1 | 申请日: | 2014-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548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 发明(设计)人: | 黄荣刚;谢东亨;蒋足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市昊成能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H1/22 | 分类号: | F24H1/22;F24H9/18 |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陆梦云 |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回程 中央 分流 加温 热水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炉,具体是一种以生物质颗粒原料为燃料供热、采暖的四回程中央分流加温热水炉。
背景技术
现有热水炉(不论以何种原料为燃料)均由炉体(装水吸热)、炉膛(燃烧放热)、烟囱、鼓风机或引风机等基本部件组成。但由于结抅因素,炉堂吸热面积不可能太大,而余热则直接通过烟囱向大气排放,因此热效率低,对大气污染影响也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四回程中央分流加温热水炉。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四回程中央分流加温热水炉,包括炉体、炉膛、烟囱、鼓风机等部件,与现有技术的不同的是:在炉体内增设有桶体和隔板,将炉体隔成内腔和外腔,内腔和外腔之间通过设置在内桶体内的导流管连通,外腔内设有分流烟管;
在炉膛内还设置有加热笼,加热笼一端与内腔连通,另一端与出水口连通。
所述加热笼由中立管、进水口、出水管和均匀布设在中立管管壁上的多根盘管组成,进水口和出水管分别设置在中立管上、下两端,中立管与炉膛连通, 盘管与内腔连通,水从进水口流入后,通过中立管和盘管进行分流,从而增加吸热面积。
工作时,水(低温水)通过进水管由炉体外腔底部流入,靠自身压力升到外腔顶部(一回程)时,通过导流管(二回程)流到内腔底部,又靠自身压力升到内腔顶部(三回程)遂级增温后,流入加热笼(分流增加吸热面积)进一步加热(四回程),达到大大提高吸热效果的目的,最后通过输出口流出。火焰对炉体一次加热后进入内腔后,再通过安置在外腔中的分流烟管,即末段分流对外腔进行逐级降温。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尽最大可能的增加加热路径长度和吸热面积,让水从低温逐级向高温段流动,达到节能高效的目的;而对于余热利用而言,也是尽可能大的提高散热路径长度和散热面积,降低烟囱出口温度,从而达到高效利用余热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水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桶体(内腔) 2.中桶体 3.外桶体(外腔) 4.分流烟管 5.导流管 6.加热笼 6-1.进水口、6-2.中立管、6-3.盘管、6-4.出水口 7.进水管 8.炉膛 9.出水管 10.烟囱。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水炉加热笼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一种四回程末段升温热水炉炉体由内桶体1、中桶体2、外桶体3、分流烟管4、导流管5、加热笼6、进水管7、炉膛8、出水管9和烟囱10等焊接组成,内桶体1和外桶体3通过中桶体2和隔板隔成内腔1和外腔3,内腔1和外腔3之间通过设置在内桶体2内的导流管5连通,外腔3内设有分流烟管4,火焰温度通过分流烟管4加长并分流被水逐级吸收,在烟囱10通径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管径增加管数实现烟管分流,增加烟管散热面积,从而降低末段烟管的出口温度;加热笼6由进水口6-1、中立管6-2、出水管6-4和均匀布设在中立管6-2管壁上的多根盘管6-3组成,进水口6-1设置在中立管6-2的上端,与内腔1连通;中立管6-2与炉膛8连通, 进水口和盘管6-3与内腔1连通,水从进水口流入后,通过中立管6-2和盘管6-3进行分流,从而增加吸热面积,出水管6-4与炉体出水口9连通,在出水通径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管径增加管数,增加水管的吸热面积,水由外腔3、导流管5、内腔1、加热笼6逐级吸热升温,因炉膛内温度最高,因此对流经小管内的水得到迅速升温,从而最终提高热水的出口温度。火焰上升到炉膛8上腔后,进入分布在炉膛8外腔的若干根烟管,并由安装在炉体下方的引风机吸出,从而经过烟囱10向大气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市昊成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桂林市昊成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641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