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力钢管预埋灌浆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59317.1 | 申请日: | 2014-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5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陈绍英;陈子海;刘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5/02 | 分类号: | E02D15/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钢管 灌浆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钢管预埋灌浆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压力钢管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压力钢管的施工过程中,需在压力钢管外壁和岩石层之间回填混凝土,为了使埋藏于地下的压力钢管与混凝土层之间、混凝土层与岩石层之间紧密接触,需要在混凝土层与岩石层之间的上部进行回填灌浆,并在压力钢管与混凝土层之间的下部进行接触灌浆。
对压力钢管进行回填灌浆、接触灌浆时,目前采用在压力钢管上设置灌浆孔的方案,在压力钢管上设置补强板,补强板与压力钢管焊接,在补强板上设置灌浆孔,采用钢制堵头封堵灌浆孔,钢制堵头与补强板连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采用焊接方式,一是采用粘合剂。现有技术在回填灌浆和接触灌浆施工完成后还需要封堵灌浆孔,施工时间长。另外,采用焊接时,由于灌浆孔尺寸小,不便贴合可控制加热温度的远红外电加热片,而是采用人工控制温度的火焰加热法,从而导致各个部位加热、冷却不均匀,因冷却收缩不均匀,易导致焊缝开裂;采用粘合剂时,由于粘合剂与压力钢管材料不同,在温度、水压作用下的变形量不同,长期运行中,补强板与钢制堵头间易出现缝隙,均存在长期运行风险高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时间短,长期运行风险小的压力钢管预埋灌浆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压力钢管预埋灌浆结构,包括压力钢管,压力钢管外壁在圆周方向由内而外依次设有混凝土层、岩石层,岩石层内壁顶端与混凝土层外壁顶端之间设有回填灌浆管,回填灌浆管沿压力钢管长度方向设置,回填灌浆管在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回填灌浆孔;混凝土层内壁底端与压力钢管外壁底端之间设有接触灌浆管,接触灌浆管沿压力钢管长度方向设置,接触灌浆管在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接触灌浆孔。
进一步的是:回填灌浆孔包括设于回填灌浆管顶端中心的上回填灌浆孔、设于回填灌浆管底端中心的下回填灌浆孔,上回填灌浆孔、下回填灌浆孔在回填灌浆管长度方向上呈等间距交错状。
进一步的是:接触灌浆孔包括设于接触灌浆管顶端中心的上接触灌浆孔、设于接触灌浆管底端中心的下接触灌浆孔,上接触灌浆孔、下接触灌浆孔在接触灌浆管长度方向上呈等间距交错状。
进一步的是:回填灌浆管数量为至少3件,回填灌浆管之间相互平行,且在混凝土层外壁圆周方向上均匀设置。
进一步的是:接触灌浆管数量为至少3件,接触灌浆管之间相互平行,且在压力钢管外壁圆周方向上均匀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回填灌浆管和接触灌浆管来进行灌浆,灌浆施工完成后不需要封堵灌浆孔,施工时间短,由于不存在焊缝等连接关系,长期运行风险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断面图;
图3是回填灌浆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接触灌浆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压力钢管、2-混凝土层、3-岩石层、4-回填灌浆管、5-回填灌浆孔、51-上回填灌浆孔、52-下回填灌浆孔、6-接触灌浆管、7-接触灌浆孔、71-上接触灌浆孔、72-下接触灌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压力钢管1,压力钢管1外壁在圆周方向由内而外依次设有混凝土层2、岩石层3,岩石层3内壁顶端与混凝土层2外壁顶端之间设有回填灌浆管4,回填灌浆管4沿压力钢管1长度方向设置,回填灌浆管4在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回填灌浆孔5;混凝土层2内壁底端与压力钢管1外壁底端之间设有接触灌浆管6,接触灌浆管6沿压力钢管1长度方向设置,接触灌浆管6在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接触灌浆孔7。
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在混凝土层2施工前,先铺设回填灌浆管4和接触灌浆管6,混凝土层2施工完成后,通过回填灌浆管4和接触灌浆管6来进行灌浆,灌浆施工完成后不需要封堵灌浆孔,施工时间短,由于不存在焊缝等连接关系,长期运行风险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项改进,回填灌浆孔5包括设于回填灌浆管4顶端中心的上回填灌浆孔51、设于回填灌浆管4底端中心的下回填灌浆孔52,上回填灌浆孔51、下回填灌浆孔52在回填灌浆管4长度方向上呈等间距交错状,可使得岩石层3与混凝土层2之间结构更紧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593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
- 下一篇: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快速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