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风窗导流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59002.7 | 申请日: | 2014-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365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蔡淑琼;徐静;杨明华;李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航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典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3 | 代理人: | 刘珍 |
地址: | 6101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风窗 导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前风窗导流板。
背景技术
所谓翘曲变形是指塑料件的成型偏离了模具型腔的形状。翘曲变形与塑料件的收缩有关,假如整个零件有均匀的收缩率,产品就不会翘曲,而仅仅是尺寸缩小。然而,由于分子链纤维配向性、模具冷却、塑件设计、模具设计及成型工艺参数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要达到均匀收缩难度极高。变形在一定程度影响产品的装配效果,且变形太大,装配后内应力大,在使用过程中应力集中处零件易损坏。特别是汽车内外饰塑料件,零件大,结构复杂,装配工序多,零件变形成为汽车配件厂最为关注的问题。
造成塑料件翘曲变形的原因,从模流分析Moldflow的角度来讲,分为以下几类:(1)收缩不均;(2)冷却不均;(3)取向效应;(4)角落效应。
如图1所示的一种前风窗导流板,在前风窗与引擎盖之间,有利于发动机舱的冷却和减少轿车在高速行驶时所产生的升力。该前风窗导流板材料为PP+22%TD,动定模采用35℃的模温机,溶体温度240℃,填充+保压共计15s,共5个浇口采取顺序注塑填充。前风窗导流板长达大1.4m,主体厚度为2.5mm,主体的内侧边缘1为较规则的弧形薄壁结构,在内侧边缘1的左侧部分有一个三角形突起部2,该三角形突起部2的凸起边缘20及该三角形突起部2与主体连接区域都为圆角过渡,连接区域分为上连接区21和下连接区,下连接区形成有两个转角区域,分别为凸转角区域22和凹转角区域23(如图2所示)。在内侧边缘1下有若干卡子3。
注塑成型过程中主要有流动残余应力和残余热应力。流动残余应力主要发生在充填过程,而残余热应力主要发生在温度和压力变化较大的保压阶段和冷却阶段。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热残余应力对注塑成型制品的收缩翘曲的影响远大于流动残余应力。角落效应是由于转角区域热量散失较难,从而产生热应力而导致变形,也即角落效应是由残余热应力导致的。因此,该前风窗导流板的两个转角区域成为关注的焦点。改进前的料厚分布,主体料厚为2.5mm,凸起边缘21厚为2.5mm,而两个转角区域料厚为4mm。两个转角区域的4mm料厚偏厚,在冷却时由于热量难以散失而收缩较大导致零件上翘(如图3所示角落效应导致的变形结果),呈波浪状变形,三角形突起部2尖角对应的内侧边缘1两侧变形量分别达到了2.9mm和2.4mm。该变形导致前风窗导流板在装配时卡子断裂,不能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风窗导流板,以解决现有前风窗导流板不能避免角落效应而变形导致在装配时卡子断裂,不能使用,但主要结构又不能改变的问题。
为达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前风窗导流板,包括主体,主体的内侧边缘左侧部分具有一个三角形突起部,该三角形突起部的凸起边缘及该三角形突起部与主体连接区域都为圆角过渡,在连接区域分为上连接区和下连接区,下连接区形成有凸转角区域和凹转角区域,凸转角区域和凹转角区域的料厚都小于主体的料厚。
进一步的,凸转角区域和凹转角区域的料厚都为2mm。
所述凸起边缘和上连接区的料厚为2.5mm。
所述主体的料厚为2.5mm。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前风窗导流板,在只优化料厚而无需变更其他工艺和自身结构的情况下有效解决角落效应,使较大薄壁结构的内侧边缘变形量极小,保证了该前风窗导流板的顺利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前风窗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一中三角形突起部2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改进前前风窗导流板的变形结果分析图,图中所示Z方向由该图右下角的坐标说明;
图4为改进后前风窗导流板的变形结果分析图,图中所示Z方向由该图右下角的坐标说明。
其中,内侧边缘(1)、三角形突起部(2)、凸起边缘(20)、上连接区(21)、凸转角区域(22)、凹转角区域(23)、卡子(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该前风窗导流板,包括主体,主体的内侧边缘1左侧部分具有一个三角形突起部2,该三角形突起部2的凸起边缘20及该三角形突起部2与主体连接区域都为圆角过渡,在连接区域分为上连接区21和下连接区,下连接区形成有凸转角区域22和凹转角区域23,凸转角区域22和凹转角区域23的料厚都为小于主体的料厚,为2mm,该料厚也小于凸起边缘20和上连接区21的料厚。
所述凸起边缘20和上连接区21的料厚为2.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航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航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590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配高模态转向管柱固定支架的仪表板支架装置
- 下一篇:一种观光车顶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