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易折弯的电池连接极片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655720.7 | 申请日: | 2014-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9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 发明(设计)人: | 梁昌明;朱小朋;蒋新华;王增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明美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弯 电池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连接极片,尤其是指一种易折弯的电池连接极片,属于电池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在电池技术领域中,铝壳电池采用低压注塑成型的工艺进行生产,作为与电芯1负极帽相连接的镍片2被强行压变形,以保证端子窗口不会发溢胶问题。但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各样数码产品向着体积小轻薄化的方向发展,对电池的生产尺寸精度也被要求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然而现有的镍片结构将会对电芯1负极帽施加很大的压力,使成品电池存在漏液的危险,另外,镍片2被强行压弯后有具有反向弹力,导致成品长度的精度合格率低,很难满足数码产品对电池尺寸的高精度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铝壳电池存在镍片被强压变形而对电芯负极帽压力较大,导致电池出现漏液和尺寸精度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易折弯的电池连接极片,具有易变形、反弹力小和提高产品尺寸精度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一种易折弯的电池连接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极片本体,所述连接极片本体为薄片结构,其首、尾端相连接,内部形成容置空腔,且所述连接极片本体的两侧面设有向内凹陷的弯曲部,在连接极片本体受力时所述弯曲部向内侧相向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弯曲部为“弓”形结构,在受到挤压时伸入容置空腔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弯曲部设于所述连接极片本体的两侧面中部,其两侧面的夹角为100度。
作为优选的,所述弯曲部可以为交叉平面结构,或弧面结构。
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极片本体采用冲压的方式成形。
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极片本体的上表面面积小于下表面面积,在注塑时,其下表面与电芯的负极帽相连接,通过作用于其上表面的力传递到所述弯曲部。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极片的两侧面上设有向内弯折的弯部,使得连接极片在受到尽可能小的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从而大大减小边接极片对负极帽施加的压力,可有效地防止低压注塑工艺中出现电池漏液和成品长度尺寸精确低的问题,具有易变形、反弹力小和提高产品尺寸精度的特点。
2、本实用新型连接极片本体的上表面面积小于下表面面积,在注塑时,其下表面与电芯的负极帽相连接,通过作用于其上表面的力传递到所述弯曲部。该结构使得连接极片本体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在通过其下表面作用于电芯负极帽所产生的压强得到减少,防止了电芯负极帽受压损坏而导致出现电池漏液的危险,保证了低压注塑工艺的安全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电池的结构图。
图2是具体实施例1的连接极片的结构图。
图3是具体实施例1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具体实施例1:
参见图2,本实施例包括连接极片本体1,所述连接极片本体1为薄片结构,其首、尾端相连接,内部形成容置空腔2,且所述连接极片1的两侧面设有向内凹陷的弯曲部11,在连接极片本体1受力时所述弯曲部11向内侧相向运动。所述连接极片本体1采用冲压的方式成形。在加工时,可在直板胚料上的相应位置冲出两道弯曲部11,然后再进行冲压折弯使两个弯曲部11分别位于连接极片本体1的两侧面上,形成所需的钣金件。低压注塑时,连接极片本体1的上表面受力,力传递到弯曲部11使其快速发生变形,保证电池电路板与胶框始终紧密贴合,在注塑过程中注塑胶料不会溢出到端子窗口位置,由于连接极片在变形时受力小,电芯负极帽受压小,从而避免了电池漏液的危险,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装精确,使得成品合格率得到提升。
如图3所示,所述弯曲部11为“弓”形结构,在受到挤压时伸入容置空腔2内。将连接极片本体1由于挤压产生的变形量向空置空腔2内扩散,减小弯曲部11所产生的反向弹力,从而减小对电芯负极帽产生的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明美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明美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557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电池模组并联结构
- 下一篇:一种掺杂超晶格结构的黄绿光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