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石油储罐真火训练模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53725.6 | 申请日: | 2014-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042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付靖春;于风清;沈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9B19/00 | 分类号: | G09B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油 储罐真火 训练 模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油储罐真火训练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历史上发生了多起重特大石油储罐火灾爆炸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石油储罐沸溢火灾。如2005年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爆炸事故、1989年黄岛油库特大火灾事故。石油储罐发生火灾爆炸,甚至进一步发展成沸溢火灾,火灾扑救难度大。快速、有效开展油罐灭火是降低事故造成损失的重要途径。这要求消防救援人员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而普通的油罐灭火技战术训练和极少的真火实战经验难以满足这些技能和素质的要求,需要一种石油储罐真火训练模拟装置。
CN200910197865.0公布了一种模拟电脑桌燃烧消防灭火训练装置,由燃烧器、点火系统、燃料系统、控制系统和训练火道具组成。CN201010164985.3公布了抢险救援真火演练系统,由燃烧物主体结构、燃烧装置、控制监测系统、排风机、轰燃装置组成。
现有的消防训练模拟装置不能在油罐真火(尤其是油罐沸溢火)的模拟环境下进行油罐真火灭火训练,不能体验到油罐真火场景。即使能模拟真火,也一般采用燃油、木材燃烧实现,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且火势不可控制,训练安全性差,可能造成人员伤害。
本实用新型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该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火场不逼真、使用不灵活、利用率低、不清洁环保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石油储罐真火训练模拟装置。该装置具有火场逼真、使用灵活、利用率高、清洁环保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石油储罐真火训练模拟装置,包括储罐(1)、罐顶燃烧器(2)、冷却喷淋器(6)、罐壁燃烧器(7)、罐底燃烧槽(8)及点火器(24),其特征是储罐(1)上部设有水槽,罐顶燃烧器(2)浸没在水槽中,罐顶燃烧器(2)上设有罐顶燃烧器喷嘴(25),储罐(1)顶部燃烧区域上方设有冷却喷淋器(6),罐壁燃烧器(7)为沿罐壁垂直安装的竖管,罐底燃烧槽(8)位于罐底地面上,罐底燃烧槽(8)内接有罐底燃烧器(22),下部设有排水孔(23),罐底燃烧槽(8)上方和储罐(1)上部的罐壁上均设有点火器(24),罐顶燃烧器(2)、罐壁燃烧器(7)和罐底燃烧槽(8)上均设有温度传感器(4),罐顶燃烧器(2)和罐底燃烧槽(8)上均设有灭火剂探测器(3),储罐(1)顶部和底部燃烧区域均设有烟雾输送出口(5),燃气管线(15)和助燃气管线(16)混合后分为至少三路,一路与罐顶燃烧器(2)相连,一路与罐壁燃烧器(7)相连,一路与罐底燃烧器(22)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与罐顶燃烧器2相连的燃气和助燃气混合气管线的部分管线呈倒U型,最高位置高于储罐1罐顶上表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罐顶燃烧器2形状为半圆、圆形以及不同弧长的弧形。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多个罐顶燃烧器喷嘴25均匀布置在罐顶燃烧器2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罐壁燃烧器7最高点高于罐顶平面,竖管部分背向储罐开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水槽内底部设有进水管线19。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冷却喷淋器6上设有喷嘴,连接冷却水管线。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烟雾出口5为烟雾管线首端,烟雾管线末端连接烟雾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储罐沸溢火灾情景逼真,动态模拟油罐沸溢火灾实时变化情况,具有火焰、烟雾的油罐沸溢火灾使受训人员体验油罐火灾逼真场景;操作方便,启动装置后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整个训练过程,操作简单;利用率高,模拟装置在一组训练后不需要清洁保养,可直接进行下一组训练,可重复使用,不受使用时间限制;安全可靠,使用燃料气,一旦发生危险迅速切断燃料气供应,停止装置运行,且多重安全控制,可保障受训人员的安全;清洁环保,所用燃料和烟雾发生的材料都是环保材料,无毒无害,对环境没有污染,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油罐火灾训练装置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油罐火灾训练装置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537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