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钢包浇注保护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51015.X | 申请日: | 2014-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947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白静;洪军;赵中福;郭忠波;陈迪庆;邬红胜;洪庆海;杨文清;潘金保;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50 | 分类号: | B22D41/5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 |
地址: | 43008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钢包 浇注 保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炼钢设备领域的新型钢包浇注保护管。
背景技术
炼钢厂钢包浇注时需用保护管与钢包下水口紧密结合。现有保护管由上部倒锥形的碗口和下部直管组成,碗口底部与直管内径相同,且连接的颈部平滑过渡。为了保护浇注,在保护管与钢包下水口接触面采用石棉碗进行密封,使用时采用机械手给定4.5MPa压力,使保护管与钢包下水口接触紧密。由于钢流不会长期处于全开状态,钢流偏小时,极易在保护管颈部石棉碗底结钢圈,部分钢圈会蔓延至密封区域,导致保护管局部受力偏斜,经常出现颈部穿裂现象。经统计,保护管使用寿命约连浇4炉钢水,且为了保证下一炉钢水的正常浇注,每次连浇时,操作人员必须通过烧氧的方式将粘结在保护管颈部的钢圈清烧干净,增加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和钢包连浇时间,不利于钢水浇注过程中的稳定,影响铸坯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新型钢包浇注保护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新型钢包浇注保护管,由上部倒锥形碗口和下部直管连接而成,其在于,直管内径比倒锥形碗口底部内径小,直管管壁向内凸出在颈部形成环形凸台。
优选的,环形凸台宽度为15-20mm。
优选的,在倒锥形碗口内壁和环形凸台上覆盖有形状一致的密封石棉碗。
本实用新型内腔平滑,钢水进入保护管后浇注顺畅,钢渣不易粘结在保护管颈部,保护管颈部结钢圈现象消除,寿命明显提高,而且取消了连浇过程中清烧保护管的工艺要求,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有效缩短了钢包连浇时间,使得钢水液面长期处于高位稳定状态,提高了铸坯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原钢包浇注保护管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倒锥形碗口;2-直管;3-密封石棉碗,4-环形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原钢包浇注保护管由上部倒锥形1碗口和下部直管2组成,倒锥形碗口1底部与直管2内径相同,且连接的颈部平滑过渡。但是为了保护浇注,在保护管与钢包下水口接触面即倒锥形碗口1内壁采用密封石棉碗3进行密封后,密封石棉碗3底部在保护管颈部形成一圈凸出部位,钢流偏小时,极易在保护管颈部密封石棉碗3碗底结钢圈,导致颈部穿裂现象。
如图2所示,新型钢包浇注保护管,由上部倒锥形碗1口和下部直管2连接而成,直管2内径比倒锥形碗口1底部内径小,直管2管壁向内凸出在颈部形成环形凸台4,由于原保护管在使用过程中,颈部粘结的钢圈厚度约为18mm,因此将环形凸台4宽度设计为18mm,其它尺寸不变,为了保护浇注,在倒锥形碗口1内壁和环形凸台4上覆盖有形状一致的密封石棉碗3。新设计考虑了密封石棉碗3的厚度,通过设计环形凸台4进行补偿,使得保护管内腔平滑,钢水进入保护管后浇注顺畅,钢渣不易粘结在保护管颈部,保护管颈部结钢圈现象消除,寿命由原来的4炉提高到了7-8炉,而且取消了连浇过程中清烧保护管的工艺要求,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有效缩短了钢包连浇时间,连浇时间可以缩短约55秒,使得钢水液面长期处于高位稳定状态,提高了铸坯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510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充电圆柱锂电池及其充电电池盒
- 下一篇:一种中间包烘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