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波和热风一体式茶叶干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647309.5 | 申请日: | 2014-1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731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 发明(设计)人: | 方坤礼;邓玉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F26B17/32;F26B23/08;F26B21/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刘元慧;张维润 |
| 地址: | 324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波 热风 体式 茶叶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技术属于茶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波和热风一体式茶叶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茶叶是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尤其是绿茶,其保持了鲜绿的色泽和天然有益健康的成分,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绿茶,绿茶的加工需要经过摊青、杀青、理条、做形、提毫、炒干、精选等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炒干是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目前,我国多数绿茶产品的干燥操作是在单一干燥设备内,在一种干燥参数下完成的。从物料干燥动力学特性可以看出,物料在不同的干燥阶段,其最优干燥参数是不同的。采用单一干燥设备和单一干燥参数,不仅造成能源与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茶的品质,如高温处理,由于失水速度快,没有类似烘干的较长受热作用,化学成分转化不充分,苦味的花青素也不能得以适量转化;再则受热强弱不匀,因而炒干的味尚浓带苦,不够醇,另外受热不均匀,热效率低的问题,造成茶叶叶绿素被破坏,使茶叶发黄,影响了茶叶的质量。
因此,生产中急需一款新型组合干燥方式的烘干设备,来实现物料在不同干燥阶段,采用不同干燥参数和干燥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茶叶烘干的品质和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波和热风一体式茶叶干燥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
所述的一种微波和热风一体式茶叶干燥装置,包括机架、干燥箱体、干燥腔体、干燥腔、热风干燥装置、微波干燥装置、物料装载系统、PLC控制装置,所述干燥箱体安装在机架上部,顶部有排气口与排湿装置相连接,所述微波干燥装置设置在干燥腔体的内侧,包括微波发生器总成安装区、微波隔离、微波发生器总成,所述物料装载系统置于干燥腔中,由设置在干燥腔轴心上的转轴和安装在转轴上的物料盘,组成,转轴由安装在机架下部的电机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箱体与干燥腔体之间设置有余热循环风道,所述干燥腔体下部设有干燥腔排气口,所述干燥腔体的顶部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干燥腔体的一侧安装有带匀风口的热风导管,热风导管与换热器相连接。
所述的一种微波和热风一体式茶叶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发生器总成与物料盘的数量相当并对应设置,等距安装在微波发生器总成安装区上。
所述的一种微波和热风一体式茶叶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匀风口与物料盘的数量相当并对应设置。
所述的一种微波和热风一体式茶叶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盘为伞状或阶梯圆饼状结构,等距安装转轴上。
所述的一种微波和热风一体式茶叶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腔排气口为2个对应设置在干燥腔体的下部,与余热循环风道相连通。
所述的一种微波和热风一体式茶叶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为变频调速电机。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在干燥箱体和干燥腔体之间设置余热循环风道,提高了余热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微波干燥装置和热风干燥装置分段不同模式的干燥,既提高能源利润率又解决了单一干燥模式造成的茶品质差的问题,通过设置温度、湿度传感器配合PLC控制装置,可以调节干燥过程中温湿度度曲线和物料装载系统的转速,配合微波干燥装置和热风干燥装置的匀风口的设置有效解决干燥过程中受热不均匀所造成的茶品质不统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干燥箱体,3-干燥腔排气口,4-余热循环风道,5-干燥腔体,6-热风导管,7- 匀风口,8-干燥腔,9-物料盘,10-温度传感器,11-湿度传感器,12-排湿装置,13-微波发生器总成安装区,14-微波隔离,15-微波发生器总成,16-换热器,17-电机,18-PLC控制装置,19-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未经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473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