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下闸门室补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47182.7 | 申请日: | 2014-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745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王仁坤;夏勇;杨怀德;刘强;杨敬;石江涛;华大恩;鲁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8/04 | 分类号: | E02B8/0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闸门 补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闸门室补气系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的地下闸门室补气系统。
背景技术
泄洪洞是通过岸边水工隧洞来宣泄洪水的建筑物;根据工作闸门处在泄洪洞的首部、中部和尾部,泄洪洞可分为闸门首部式、闸门中部式和闸门尾部式;闸门及启闭设备是设在在水工建筑物各种过水孔道上的控制设备,是水工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工作性质可分为工作闸门、事故闸门和检修闸门;闸门后通气的作用:承担工作闸门在各级开度情况下的补气任务,降低门后负压,稳定流态,避免建筑物发生振动和空蚀,减小作用在闸门上的下拖力和附加水压力。泄洪洞的进水口或中部闸门之后应能充分通气,以保证改善水流流态,防止发生有害的空蚀和振动现象。为此,对于进水口一般在闸门后设置通气孔,对于埋深较大的中部闸门,多通过设置通气洞的方式进行补气。目前一条泄洪洞的闸门后都有一个独立的补气系统,建设独立的补气系统工程量大,浪费了人力、财力,也容易对工期产生影响,并且过多的使用补气系统也会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因此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既可以解决多个泄洪洞同时通气的问题,又能减小工程量,节省人力、财力,缩短施工周期,并且对建筑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小的地下闸门室补气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可以解决多个泄洪洞同时通气的问题,又能减小工程量,节省人力、财力,缩短施工周期,并且对建筑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小的地下闸门室补气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地下闸门室补气系统,包括泄洪洞、工作闸门室、补气通道,所述工作闸门室包括上室和下室,所述泄洪洞与工作闸门室连通,所述补气通道一端为进洞口,另一端与工作闸门室连通,所述泄洪洞为两个以上,且泄洪洞的中轴线相互平行,所述补气通道包括通气主洞和通气支洞,所述通气支洞设置在工作闸门室下室处,所述通气支洞从通气主洞中分支引出,每一个根通气支洞与一个泄洪洞连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通气主洞包括引入段和垂直段,所述引入段将进洞口与垂直段连通,所述通气支洞与垂直段连通,所述垂直段沿与泄洪洞中轴线垂直的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斜井段,所述斜井段一端与垂直段连通,另一端与通气支洞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通气主洞与通气支洞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在工作闸门室下室处设置与各个泄洪洞相连通的通气支洞,而通气支洞由通气主洞进入到地下一定程度,靠近平行设置的泄洪洞后再引出,这样多个泄洪洞就可以通过通气支洞共享一根通气主洞,而不需要建设多个包含完整结构的独立通气系统,大大减少了地下通道的施工,节省了施工成本时间施工工期,避免了对地底的过渡开挖,避免了对地下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将通气主洞分成引入段和垂直段,垂直段与泄洪洞垂直置可以缩短通气主洞的长度,减小施工工程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通气主洞与泄洪洞的位置关系图;
图3是工作闸门室与斜井段的位置关系图;
图4是通气支洞与工作闸门室的位置关系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泄洪洞1、工作闸门室2、上室3、下室4、进洞口5、通气支洞6、引入段7、垂直段8、斜井段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地下闸门室补气系统,包括泄洪洞1、工作闸门室2、补气通道,所述工作闸门室2包括上室3和下室4,所述泄洪洞1与工作闸门室2连通,所述补气通道一端为进洞口5,另一端与工作闸门室2连通,所述泄洪洞1为两个以上,且泄洪洞1的中轴线相互平行,所述补气通道包括通气主洞和通气支洞6,所述通气支洞6设置在工作闸门室2下室4处,所述通气支洞6从通气主洞中分支引出,每一个根通气支洞6与一个泄洪洞1连通。采用通气主洞与通气支洞6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在工作闸门室2下室4处设置与各个泄洪洞1相连通的通气支洞6,而通气支洞6由通气主洞进入到地下一定程度,靠近平行设置的泄洪洞1后再引出,这样多个泄洪洞1就可以通过通气支洞6共享一根通气主洞,而不需要建设多个包含完整结构的独立通气系统,大大减少了地下通道的施工,节省了施工成本时间施工工期,避免了对地底的过渡开挖,避免了对地下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471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电站进水塔通气井结构
- 下一篇:一种岩溶管道膜袋式堵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