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水处理的沉淀池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31515.7 | 申请日: | 2014-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21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张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2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水处理 沉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处理设施,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水处理的沉淀池。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沉淀池型式有平流沉淀池、斜管沉淀池、斜板沉淀池。平流沉淀池处理效果最好,但是占地面积最大,斜管沉淀池及斜板沉淀池面积较小。但是由于传统的沉淀池长宽比较小,形状较为方正,使得体积较大,在山区开挖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会加大工程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山区水处理的沉淀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水处理的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沉淀池底部设有排泥管,沉淀池下部在两端之间设有配水管,配水管在其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水孔。
进一步的是:配水管平行于沉淀池底面,且设置于沉淀池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
进一步的是:出水孔设于配水管底部中心。
进一步的是:沉淀池中部设有沉淀模块,沉淀模块为斜管或斜板或V型沉淀模块。
进一步的是:沉淀池上部侧壁设有集水槽,集水槽连接有集水渠,集水渠连接有集水井,集水渠、集水井均设于沉淀池顶部。
进一步的是:集水渠设有溢流口。
进一步的是:集水渠设有盖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沉淀池下部两端之间设置配水管,利用配水管处理絮凝反应后的原水,配水管在其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水孔,将水配送均匀,使得在合理长度内,各沉淀模块的负荷大致相等,出水效果保持稳定,可将沉淀池设置为狭长形状,特别适用于场地狭小的山区或隧道内的水处理工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部平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顶部平面图。
图中标记:沉淀池1、排泥管2、配水管3、出水孔31、沉淀模块4、集水槽5、集水渠6、溢流口61、盖板62、集水井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沉淀池1,沉淀池1底部设有排泥管2,沉淀池1下部在两端之间设有配水管3,配水管3在其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水孔31。
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将絮凝反应后的原水输送至配水管3进水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沉淀池1下部两端之间设置配水管3,利用配水管3处理絮凝反应后的原水,配水管3在其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水孔31,将水配送均匀,使得在合理长度内,各沉淀模块的负荷大致相等,出水效果保持稳定,可将沉淀池设置为狭长形状,特别适用于场地狭小的山区或隧道内的水处理工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配水管3平行于沉淀池1底面,且设置于沉淀池1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出水孔31设于配水管3底部中心,可以更好的保证配水均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沉淀池1中部设有沉淀模块4,沉淀模块4为斜管或斜板或V型沉淀模块,可提升沉积效率,减小沉淀池1面积,方便施工建设,优选采用V型沉淀模块。以10万吨水处理量的沉淀池为例,原平面总尺寸为32.6m×39.9m,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同样水处理量的沉淀池尺寸为29.7m×3.1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沉淀池1上部侧壁设有集水槽5,集水槽5连接有集水渠6,集水渠6连接有集水井7,集水渠6、集水井7均设于沉淀池1顶部。利用溢流原理将沉淀预处理后的清水输送至集水井7,以便后续阶段的过滤处理,结构简单,方便实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集水渠6设有溢流口61,当后续阶段的过滤处理超负荷时,可从此处排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集水渠6设有盖板62,防止水被污染,也方便人员在沉淀池1顶部的走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315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重金属废水批量过滤装置
- 下一篇:一种连续预浸上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