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30383.6 | 申请日: | 2014-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151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黄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邓云鹏 |
地址: | 516003 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电视、电脑、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中。而液晶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是关键零组件之一,负责为液晶面板提供均匀而足够的光线。它一般包括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下增光片以及上增光片等多层膜材,该多层膜材依次叠加。由于该多层膜材强度不大,受力容易弯折而破损,在实际应用中,显示装置通常还设置一背板,上述多层膜材中设有反射片的一侧贴靠于背板上,能够为上述多层膜材提供强度支撑,同时也起到保护反射片的作用,免受其因撞击而损坏。
然而,设置的背板明显增加了显示装置的厚度,无法满足人们对质量轻、厚度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追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因设置背板而明显增加显示装置的厚度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的耐弯折性能,且厚度较薄的显示装置。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
所述背板翻边围成第一容置区;
所述背板上设有下沉台,所述下沉台环绕所述背板边缘围成第二容置区;
所述第二容置区与所述第一容置区连通;
所述背光模组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置区;
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背光模组叠加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叠加设置的多层光学膜片,至少一层所述光学膜片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置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层所述光学膜片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下增光片以及上增光片,所述反射片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置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贴靠于所述下沉台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胶框,所述胶框环绕所述背板翻边的内侧壁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板翻边侧壁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胶框朝向所述背板翻边的内侧壁的表面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穿设所述定位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以及所述凸块均为多个,多个所述凸块一一对应穿设多个所述定位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块呈楔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胶框内侧边缘开设有沉槽,自所述上增光片、所述下增光片以及所述扩散片中至少一个的边缘延伸形成凸片,所述凸片容置于所述沉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为LCD模组。
上述显示装置中的背板上设有的下沉台,使得在减小第二容置区对应的背板厚度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背板整体上具有较好的耐弯折性能,防止背板因受力而发生扭曲。背光模组部分收容于第二容置区内,减小了显示装置沿垂直于背板方向上的厚度,实现厚度较薄的显示装置的结构设计。
自上增光片、下增光片以及扩散片的部分边缘延伸形成对应的凸片均容置于沉槽内,使得上增光片、下增光片以及扩散片能够稳定地收容于第一容置区内,避免其相对于背板以及胶框发生位移而造成晃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A区域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A区域放大图。显示装置10包括:背板11、背光模组12、显示模组13和胶框14。
背板11翻边围成第一容置区110,具体的,背板11的侧边边缘朝向背板11同一侧面的方向弯折形成翻边111,背板11的其余部分与翻边111围成半封闭式的第一容置区110。由于第一容置区110的主要作用为收容背光模组12和显示模组13,保护背光模组12和显示模组13的侧边免受碰撞而损坏,因此,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第一容置区110的围成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在背板11的中部开设容置槽以形成第一容置区110。又如,在背板11的侧边边缘焊接有金属条,金属条环绕背板11的侧边边缘设置,使得背板11与金属条围成第一容置区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未经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303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