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内环境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14297.6 | 申请日: | 2014-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966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胡伟;戴茂方;王华;詹桉;杨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3/06 | 分类号: | B60H3/06;B60H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05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内环境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行驶和乘客舒适性的辅助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内环境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含量较高时,容易造成人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尤其在夏季或冬季,人数较多的公交车内由于空气缺少流通,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会随着用户的呼吸作用越来越高,车内空气质量较差,严重时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无法满足舒适的乘车环境。因此需要用室外新鲜空气随时更换被污染了的室内空气,最常用的做法是在采用换气扇对车内进行换气,但是利用换气扇将车内空气排到车外时,会把车内经过空调设备制冷或制热的空气也毫无保留地排至车外,大大影响了车载空调设备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尤其在车内二氧化碳浓度不是很高时,采用新风换气,浪费能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实现内外循环的车载内环境管理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载内环境管理系统,包括控制模块、全热交换机以及将该全热交换机固定在车体上的安装罩壳;所述全热交换机包括内置有热交换机芯的机壳,该机壳内交叉设置有与热交换机芯连接的室外进风通道和室内排风通道,所述室外进风通道包括设置在机壳前端一侧的新风进口以及对角设置在机壳侧端的新风出口,所述室内排风通道包括设置在机壳前端另一侧的排风出口以及对角设置在机壳侧端的排风进口,所述新风出口处设置有静电除尘器和新风风机,所述排风进口处设置有排风风机,所述机壳内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排风进口与新风出口的内循环旁通,该内循环旁通中设置有通过风门电机控制的旁通风门;所述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内置在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电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静电除尘器、新风风机、排风风机和风门电机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内置的热交换机芯实现新风进风和室内排风的热交换,冬季室外温度较低时,室内排风对新风进风进行预热,夏季室外温度较高时,室内排风与新风进风进行热交换,降低新风进风的温度,充分利用了室内排风与新风进风的温差。
本实用新型室外进风通道和室内排风通道交叉设置,并设置有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可以提高热交换效率,进行外部新风换气,实现外循环,所述内循环旁通连通所述排风进口与新风出口,可进行室内空气净化,实现内循环。
所述新风进口处设置有粗效过滤网。粗效过滤网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过滤,所述静电除尘器用于对室外新风进一步过滤除尘或对来自内循环旁通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吸附空气中二氧化碳,进而提高进入室内的空气洁净度及维持室内空气的质量,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罩壳包括罩壳本体,该罩壳本体内开设有全热交换机容置槽,罩壳本体一侧设置有新风进风腔和排风进风腔,罩壳本体另一侧设置有新风出风腔和排风出风腔,其中新风进风腔和排风出风腔与室外连通,排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与室内连通;所述新风进风腔与所述新风进口通过风管一连通,所述排风出口与所述排风出风腔通过风管二连通,所述排风进风腔与所述排风风机连通,该排风风机通过风管三与所述排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风机通过风管四连通,该新风风机与所述排风出风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罩壳内采用风管连接各接口,安装方便,节约安装空间。
所述新风进风腔顶端开设有开口向前的迎风格栅,所述排风出风腔顶端开设有开口向后的背风格栅。
所述新风进风腔和排风出风腔底端均开设有导雨柱。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利用全热交换机对新风进风和室内排风进行热交换,使进入室内的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降到最低,充分利用能源;通过控制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的启停以及旁通风门的开关,实现车内空气的内外循环净化,提高车内空气环境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内环境管理系统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载内环境管理系统的侧视图,示出了各风管的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全热交换机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142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