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尾气热能动力车载空调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11826.7 | 申请日: | 2014-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638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发明(设计)人: | 曾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杰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5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气 热能 动力 车载 空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空调,尤其是利用汽车尾气排气管中的高温尾气热能作为能源的汽车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尾气排放污染环境,尾气的温度大约在400到800摄氏度之间,含有较多可利用的热能。现有的汽车尾气空调技术一类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吸附床,两个吸附床的壳体上皆分别设有制冷剂进口及制冷剂出口,两个吸附床内部的金属传热管,其两端都分别与传热介质进口及传热介质出口相通,两个传热介质进口通过加热管道经电磁三通阀III及电磁三通阀II分别与换热器及冷却器相通。另一类尾气盘管固定在尾气换热器内,尾气盘管下端入口与发动机排气歧管相接,尾气盘管上端出口与排气管相接,尾气换热器下部与进水管相接,进水管与高压水泵相接,进水管上有排水管分支,尾气换热器上部有压力排气阀和蒸汽排气管,一种是尾气换热器通过蒸汽管与气动压缩机相接;另一种是尾气换热器通过蒸汽管与气动马达相接,气动马达通过动力输出轴与空调压缩机轴相接。但是这两类设备结构较复杂,对汽车尾气中所含的热能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设备对汽车的尾气热能利用率较低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尾气热能动力车载空调,该设备利用汽车尾气含有的热能加热蒸发器中的水成为高温水蒸气,驱动涡轮机转动,涡轮机连接变速传动器,变速传动器分别驱动小发电机和空调的压缩机工作,汽车空调压缩机工作用于制冷,制热时,通过高温水蒸气加热集热管中流动的空气,集热管中流动的空气直接进入到车载空调机中的制热管中,用于制热。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在靠近汽车发动机排气孔一端的汽车尾气排气管中,置入一个波形或者涡形蒸发管,蒸发管两端穿过汽车尾气排气管壁。蒸发管、电控三通开关、导气管、涡轮机、冷凝器、小水泵、水管依次连接,成为一个热动力循环;蒸发管、电控三通开关、导气管、热交换管、导气管、电控开关、冷凝器、小水泵、水管依次连接,成为一个热交换循环。汽车尾气通常在400到800摄氏度之间,具有较高的热能。尾气在通过蒸发管后温度降低200到500摄氏度,降温后的尾气化学活性降低,使尾气管中触媒转化器中催化剂的毒害大大降低,提高了触媒转化器的使用寿命和转换效率,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电控三通开关安装在与热交换管连接的导气管和与涡轮机连接的导气管两根导气管的连接处位置,分别与热交换管和冷凝器连接的导气管在靠近冷凝器一端安装一个电控开关。空调制冷时,电控三通开关关闭热交换管蒸汽进口,打开涡轮机蒸汽进口;空调制热时,电控三通开关关闭涡轮机蒸汽进口,打开热交换管蒸汽进口。空调制冷时,蒸发管中的高温蒸汽推动涡轮机转动,然后进入冷凝器中冷却,小水泵将冷凝器中的水抽回蒸发管中继续受热蒸发,成为一个热动力循环。涡轮机与变速传动器连接,变速传动器分别与小发电机和空调的压缩机连接,小发电机用导线分别与蓄电池和空调的其他电器元件连接。空调压缩机和空调的其他电器元件一起工作时,空调就开始制冷。空调制热时,电控三通开关换向,蒸发管中的高温水蒸气进入到热交换管中,加热集热管中流动的空气,然后进入冷凝器中冷却,小水泵将冷凝器中的水抽回蒸发管中继续受热蒸发,成为一个热交换循环。热交换管中,集热管两端穿过热交换管壁,集热管、小风扇、导气管、空调室内机制热管、导气管依次连接,成为第二个热交换循环。在第二个热交换循环中,小风扇驱动空气在整个循环中流动,集热管中受热后的空气经导气管进入空调室内机制热管中被空调风扇吹拂冷却放热,空调开始制热工作。小发电机通过导线连接汽车蓄电池,将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蓄电池通过导线分别与小水泵、小风扇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设备结构简单,它可以充分利用和转化尾气中的热能,作为汽车空调的能源,减少了燃油的消耗,有利于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原理图。
图2是热动力循环和热交换循环原理图。
图3是蒸发管纵剖面图。
图4是蒸发管横剖面图。
图5是热交换管纵剖面图。
图6是热交换管横剖面图。
图7是空调室内机蒸发器和制热管纵剖面图。
图8是空调室内机蒸发器和制热管横剖面图。
图1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杰,未经沈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118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