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电流跟踪控制的负载相位调节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09970.7 | 申请日: | 2014-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906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霍晓玉;田晓燕;孙频东;王思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219 | 分类号: | H02M7/219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李媛媛 |
地址: | 21009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流 跟踪 控制 负载 相位 调节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电流跟踪控制的负载相位调节器装置,属于电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交流电路中,由于负载的原因,负载两端的电压和流经负载的电流存在相位差,电流相位控制,是一种以输入电压为参考,控制输入电流相位在一定范围内任意调节的技术,在功率因数调节器电子设备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功率因数调节器中,就需要这种技术,以提高电力系统供电效率,减少不必要设备投入。功率因数调节,就是根据用电设备的负载情况,提供互补无功电流的方法实现。当负载为容性时,补偿设备提供感性负载的电流相位,当负载为感性时,则提供容性的电流相位来实现。在电子负载设备中,电流相位控制器也有广泛的应用,为了减少大型电子设备在试验或实验阶段的能量损耗,经常采用的方法是用电子负载模拟实际负载,将负载消耗的能量返回电网,以实现节能的目的。
由此可见一个合理的电流相位控制方法至关重要。目前电流控制技术主要有间接电流控制和直接电流控制两大类。前者控制简单,但其电流动态响应不够快,且对系统参数变化较敏感;后者则直接以快速反馈的电流为控制对象,能获得较高品质的电流响应,缺点是控制结构和算法较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在电流相位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AC/DC桥式变流为主电路结构,提出一种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基于电流跟踪控制的负载相位调节器,包括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AC/DC桥式变流结构,AC/DC桥式变流结构包括交流电源、输入侧电感L、H桥电路、输出侧极性电容和负载,H桥电路包括功率管T1、功率管T2、功率管T3、功率管T4、反向续流二极管D1、反向续流二极管D2、反向续流二极管D3和反向续流二极管D4;电感L的一端与交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功率管T1的源极、功率管T3的漏极相连接,交流电源的负极与功率管T2的源极、功率管T4的漏极相连接,反向续流二极管D1、反向续流二极D2、反向续流二极D3和反向续流二极D4的阳极分别连接功率管T1、功率管T2、功率管T3、功率管T4的源极,反向续流二极管D1、反向续流二极D2、反向续流二极D3和反向续流二极D4的阴极分别连接功率管T1、功率管T2、功率管T3、功率管T4的漏极,极性电容的正极与功率管T1的漏极、功率管T2的漏极相连接,极性电容的负极与功率管T3的源极、功率管T4的源极相连接,负载电阻并联在极性电容两端。
所述控制电路采用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
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光耦隔离电路、H桥驱动电路两个部分。
所述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之间添加隔离模块,隔离模块为光耦芯片ISP521。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采用新型AC/DC桥式变流结构,采用电流相位和输出电压双给定方法,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同时使输入电流跟踪预先给定的正弦波。电流控制策略为滞环跟踪控制,硬件电路简单,属于实时控制,电流响应快,并且由于电流内环对电压外环的改造作用,从而改善了电压外环的动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流相控器主电路;
图2是电流is流向为正时的等效电路;(a)为T2、T3导通;(b)为D1、D4导通;
图3是电流is流向为负时的等效电路;(a)为T1、T4导通;(b)为D2、D3导通;
图4是电流跟踪控制原理图;
图5是光耦隔离电路图;
图6是电流i1和ic的波形图;(a)为电流i1,(b)为电流ic;
图7是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的脉动图;(a)为电流脉动;(b)为电压脉动;
图8是电流和电压的不同相位关系图;(a)为00相位差;(b)300相位差;(c)600相位差;(d)900相位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⑴主电路设计。本实用新型的电流相位控制器的控制原理图如图1所示。基于电流跟踪控制的负载相位调节器中的AC/DC桥式变流结构是由交流电源、输入侧电感L、H桥电路、输出侧极性电容和负载组成。考虑到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之间存在相位差,因此us和is之间有下列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师范大学,未经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099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卷簧式压电发电装置
- 下一篇:针对具有竖直主场的MR系统的无创前列腺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