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山地风电场道路路线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606270.2 | 申请日: | 2014-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16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 发明(设计)人: | 冯陶钧;韩二红;王炜;何俊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E01C1/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何强;杨冬 |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山地 电场 道路 路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电场道路选线领域,尤其是一种山地风电场道路选线。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新能源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风电作为新能源发展的主力部分正逐渐从东部沿海及北方风资源丰富带向内陆省份发展。风电场海拔也逐渐攀升,内陆地区风资源条件良好,适宜建设风电场的厂址基本位于河谷、高山地带。随着西南地区高海拔山地风电场核准建设的推进,道路运输条件成为山地风电场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控制风电项目成本的关键条件之一。高海拔山地风电场道路选线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在满足道路选线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又需要结合考虑风机基础位置及风机吊装平台的布置,将这几方面综合起来予以考虑使道路的工程量尽量优化。
山地风电场地形地貌复杂,在道路选线中很容易出现180度回头弯的这种道路爬坡或降坡方式,许多风电设备体积大,运送需要大型车辆运送,因此,回头弯转弯半径一般在20米以上,若在平原丘陵地区一般不会有很大影响,但是若在高海拔山地,这一长度意味很大的高度落差,所以,在高海拔山地风电场如若频繁使用这种道路选线布置,将极大的增加道路开挖的各项工程量,又会极大的增加安全方面的风险,对整体风电场的投资回报率上业主是不能接受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山地风电场道路路线,取代回头弯的设计,以保证工程安全。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山地风电场道路路线,包括道路主路、风机吊装平台、风机吊装平台支路、调转平台以及调转平台支路,所述风机吊装平台支路与风机吊装平台连通,所述调转平台支路与调转平台连通,所述调转平台支路、道路主路以及风机吊装平台支路交汇连接形成“人”字形开叉。
本实用新型采用“人”字形开叉路的方案取代原有的回头弯的设计,其具备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既可节省工程占地及工程投资,又可满足风电场道路后期的运行检修要求。在存在上述优点的情况下,就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大大提高后期风机相关设备运输时的安全性。本工程上采用此“人”字形道路选线技术共可节省山地风电场工程中多个180度回头弯,节约大量土方和挡土墙,从而节省工程投资,给工程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大大提高了车辆运输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道路主路,2-调转平台支路,3-风机吊装平台支路,4-“人”字形开叉,5-风机吊装平台,6-调转平台。
图1中层状曲线为等高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山地风电场道路路线,包括道路主路1、风机吊装平台5、风机吊装平台支路3、调转平台6以及调转平台支路2,所述风机吊装平台支路3与风机吊装平台5连通,所述调转平台支路2与调转平台6连通,所述调转平台支路2、道路主路1以及风机吊装平台支路3交汇连接形成“人”字形开叉4。
如图1所示,若直接从道路主路1修建道路通向风机吊装平台5,则不可避免地出现回头弯道路,而本方案采用“人”字形开叉4、调转平台6以及调转平台支路2代替原有的回头弯设计,车辆首先由道路主路1进入调转平台支路2到达调转平台6,在调转平台6调转,然后反向通过调转平台支路2进入风机吊装平台支路3,最终到达风机吊装平台5。在整个车辆行驶过程中,在道路路线中未出现回头弯,而通过调转平台进行车辆调转,从而保证车辆的安全。相比于修建回头弯,在山地较为平坦的位置修建调转平台6,同时修建调转平台支路2,其成本更加低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062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高效固化剂混配设备
- 下一篇:一种提升搅拌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