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加润滑油的电动执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03110.2 | 申请日: | 2014-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89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捷德利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04 | 分类号: | H02K5/04;F16N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24 浙江省温州市滨海经***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润滑油 电动 执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执行器,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自动加润滑油的电动执行器。
背景技术
电动执行器以电能为动力,接收调节器来控制信号,通过将控制信号转变成相对应的机械位移来自动改变操作变量,已达到被调参数进行自动调节的目的,使生产过程按预定要求进行。
电动执行器安装在一个外壳内,内部由电机转动通过齿轮旋转带动转动杆运动,在运作过程中需要适当添加润滑油进行润滑,但是现有的电动执行器添加润滑油比较繁琐,一般工厂内,都是在电动执行器发生问题后才会去添加润滑油,且添加润滑油比较繁琐,需要拆开电动执行器外壳再对齿轮进行添加润滑油。
目前,市场上的申请号为CN201220110297.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智能式电动执行器的壳体总成,采用一体式结构的手动轴,从而方便加工制造且无需装配;同时,在该手动轴上设置六角螺孔和通孔,从而能够透过该手动轴向电动执行器内部添加润滑油,无需将壳体卸下,方便了使用。
但是,这还是不能起到自动加油的目的,需要直至发生问题才会发现缺少润滑油,没有一个自动加油的过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加润滑油的电动执行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加润滑油的电动执行器,包括执行器壳体、电机、电机齿轮,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执行器壳体内,所述电机齿轮设置在所述电机转动轴上,所述执行器壳体上设置有微型泵和润滑油储罐,所述微型泵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微型泵的进口一端连接在所述润滑油储罐上,所述微型泵的出口一端设置有用于给电机齿轮添加润滑油的注油管道,所述微型泵上设置有用于自动加润滑油的加油电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执行器壳体上的微型泵和润滑油储油罐,来实现给电机齿轮的添加润滑油,由于需要输送的润滑油的量较少,所以选用微型泵,而且,微型泵的体积较小,重量也较轻,所以可以很方便得固定在执行器壳体上,微型泵进口处于润滑油储油罐连接,出口处与注油管道连接,这样就可以在微型泵通电后,将润滑油储油罐中的润滑油抽出,再经由注油管道将润滑油注入到电机齿轮上,在通过电机齿轮的转动,润滑油会覆盖其他转动部件。微型泵的运转通过一个自动加润滑油的加油电路控制其添加润滑油的时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油电路包括输入电路、计数电路、输出电路,所述输入电路的输入端耦接于外部输出端,所述计数电路耦接于输入电路的输出端,所述输出电路的输入端耦接于计数电路输出端。所述输入电路包括降压电路和感应芯片,所述降压电路输入端耦接于外部输出端,所述降压电路输出端耦接于感应芯片输入端,所述感应芯片输出端耦接于计数电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电动执行器不是一直启动的,通电只是在需要使用时才进行通电,开启或关闭电动执行器,所以,直接将电动执行器的电源直接接入加油电路中,将电机执行器的电源信号,先通过降压电路,将电源电压降至适合整个电路的电压,再通过感应芯片,将电压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光信号再次转换成需要的电信号,传入计数电路,计数电路起到一个计数作用,当达到一定计数后将信号传输到输出电路,输出电路起到一个延时作用,输出电路将信号传输到微型泵,使微型泵运作,给电机齿轮添加润滑油,并且在微型泵运行一段时间后,关闭微型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降压电路设有电阻R1、电阻R2、变压器TC,且相互串联在一起。
感应芯片为第一光耦PC814,第一光耦PC814上有1脚和2脚并联在R2上,4脚与第一控制电源连接,5脚接第一节地点。计数电路含有两个位十进制可逆计数器SN74LS192N,第一计数器SN74LS192N的5脚与第一光耦PC814的5脚耦接,1、8、9、10、15脚共同接第一接地点,4、11、16脚接第一控制电源,第一计数器的14脚与第二计数器的14脚耦接。同样的,第二计数器的1、8、9、10、15脚同接第一接地点,11脚与13脚耦接,4脚、16脚接第一控制电源。这样便连接成了一个100位的计数电路,既执行器通电100次,计数电路会计数100,到100后便后清零,给控制电路一个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捷德利模具有限公司,未经温州捷德利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03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