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撞辅助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602030.5 | 申请日: | 2014-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00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 发明(设计)人: | 饶宪秋;林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创车电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W50/14 | 分类号: | B60W50/14;B60W50/16;B60R16/02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王玉双;李岩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行车辅助装置,特别是指一种车辆的防撞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的性能也不断地提升,其中如何提升行车的安全性也是目前相当重视的研发项目。一般会引起交通事故的原因,除了驾驶人的因素之外,如违规、酒驾或疲劳驾驶等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视线死角或视线不良等情形,例如车速过快、变换车道、过弯及夜间行车等等,若没有特别留意,就很容易发生交通意外。
承上,其中对于车辆在行驶弯路或者即将进入弯路或转角时,往往会因为视线死角而无法看到对向是否有车辆,且在转弯的过程中,车辆的行驶位置较难掌控如指车辆部分区域容易超出车道中线而位于对向车道,尤其是车速越快越难掌控,因此,若对向有来车而驾驶人未察觉时,就很容易在会车时发生碰撞。此外,对于夜间行车来说,也常会因为视线不良而不易辨识前方是否有来车,假若前方车辆又忘记开启车灯,则更难以判断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发明內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撞辅助装置,应用于车辆,包括有指向性声音接收器、处理器及警示器。其中指向性声音接收器设置于车辆前端且朝向车辆前方,以接收由车辆前方发出的外部声音。处理器连接于指向性声音接收器,且接收上述外部声音并对应选择性地输出车声信号,车声信号是指外部声音为车辆的声音,由于指向性声音接收器会接收前方迎向而来的声音,因此,车声信号也可以是指外部声音为前方其它车辆的声音。警示器设置于车辆内部且连接于处理器,警示器接收车声信号并对应发出警示信息,也就是说,警示器在接收到车声信号后才发出警示信息。其中,指向性声音接收器可以是在车辆于过弯状态时,接收由车辆前方发出的外部声音,上述过弯状态的判断方式,可利用处理器连接一方向盘,而过弯状态是指驾驶人将方向盘偏转一角度。或者也可利用处理器连接一影像辨识装置如摄影机或行车记录器等等,所述影像辨识装置拍摄并辨识车辆前方行驶的道路影像,而过弯状态是指道路影像显示为弯曲路段。而指向性声音接收器是在上述过弯状态时,接收由车辆前方发出的外部声音,且处理器在接收外部声音后再判断外部声音是否为车辆的声音,若外部声音为车辆的声音才输出车声信号,于一实施例中,若车辆非于过弯状态时,处理器可不输出车声信号或者控制指向性声音接收器不接收外部声音。
于一实施例中,处理器可包括有声波辨识器,所述声波辨识器储存有车辆声音波形,处理器在判断外部声音符合车辆声音波形时才会输出车声信号,而警示器在接收到车声信号后,才发出警示信息提醒驾驶人。
于一实施例中,处理器可包括滤波器,所述滤波器可储存有车频范围,处理器在判断外部声音的频率在车频范围内时才输出车声信号,而警示器在接收到车声信号时,才发出警示信息提醒驾驶人。
藉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指向性声音接收器接收由车辆前方发出的外部声音,再通过处理器判断外部声音是否为车辆的声音,若外部声音为车辆的声音时,警示器即发出警示信息提醒驾驶人前方对向有来车,达到使驾驶人能够快速因应如减速或靠边行驶而大幅提高在行车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撞辅助装置的装置方块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撞辅助装置的运作流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撞辅助装置另一实施例的运作流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撞辅助装置设于一车辆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防撞辅助装置的二指向性麦克风分设于车辆前端二侧的平面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防撞辅助装置应用于车辆过弯的平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S1 外部声音
S2 车声信号
S3 警示信息
1 防撞辅助装置
2 车辆
10 指向性声音接收器
11 指向性麦克风
20 处理器
21 声波辨识器
22 滤波器
30 警示器
31 显示屏幕
32 声音输出单元
33 发光单元
34 振动单元
40 方向盘
41 影像辨识装置
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创车电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创车电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020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