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前后驱动器的调节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600178.5 | 申请日: | 2014-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68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祥;朱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明阳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N2/06 | 分类号: | B60N2/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蒋常雪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前后 驱动器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前后驱动器的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的汽车采用手动方式来调节座椅的前后、上下位置。这类座椅需拉起座椅导轨上的前后调节杆才能将座椅调节到位,相当不便。
若采用丝杆和蜗杆的调节结构,则能够通过电动或手动转动实现对座椅位置的便捷调节,不仅操作便捷,而且便于采用电动驱动机构来实现对座椅位置的便捷高效调节。
而为了保证调节装置的工作稳定性,需要设计出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定位准确、体积重量较小的汽车座椅前后驱动器的调节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前后驱动器的调节装置,它采用丝杆和蜗杆的调节结构,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定位准确、体积重量较小的特点,具有极佳的使用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座椅前后驱动器的调节装置,该调节装置由丝杆、壳体、减速机构和齿轮固定机构组成;
壳体由卡合为一体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丝杆横向水平穿过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中部;上壳体的下侧面设有两个凸台,下壳体的上侧面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凸台卡合的螺纹沉孔;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凸台和螺纹沉孔卡合,这样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安装简便,结构稳定。
减速机构包括丝杆上的渐开线斜齿轮和与渐开线斜齿轮配合的塑料蜗杆,塑料蜗杆竖向固定在壳体内;丝杆转动后,通过渐开线齿轮的转动,带动塑料蜗杆转动,塑料蜗杆转动后带动调位机构实现座椅位置的调整。
齿轮固定机构包括套接于丝杆上的右粉末冶金衬套和左粉末冶金衬套,右粉末冶金衬套设置于渐开线斜齿轮右侧的丝杆上,右粉末冶金衬套圆周侧面的卡块与壳体上的卡槽卡合;左粉末冶金衬套设置于渐开线斜齿轮左侧的丝杆上,左粉末冶金衬套圆周侧面的卡块与壳体上的卡槽卡合;两个粉末冶金衬套分别通过卡块与卡槽卡合,能够使其稳定固定在壳体内,确保丝杆的位置固定。
左粉末冶金衬套与渐开线斜齿轮左端之间的丝杆上套接有左复合自润滑垫片,右粉末冶金衬套与渐开线斜齿轮右端之间的丝杆上套接有右复合自润滑垫片。两个复合自润滑垫片能够确保丝杆转动时与壳体和粉末冶金衬套的润滑。
优选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均为金属粉末注射壳体。金属粉末注射壳体具有质量轻、强度大的优点,能够减轻调整装置的质量和体积。
优选的,卡块为方形卡块,卡槽是与卡块配合的方形卡槽。
优选的,凸台上设有与螺纹沉孔配合的螺纹。
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前后驱动器的调节装置的工作过程为:
外部驱动力驱动丝杆转动,使丝杆上的渐开线齿轮驱动塑料蜗杆转动,塑料蜗杆转动后驱动位置调整机构实现对座椅位置的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前后驱动器的调节装置,壳体采用双凸台的结构固定,两个粉末冶金衬套通过卡槽与壳体卡合,能够确保调节装置具有结构稳定性,并且结构简单,便于组装和检修;
本实用新型采用塑料蜗杆和金属粉末注射壳体,具有质量轻和强度大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丝杆和蜗杆的传动机构,具有定位和传动准确的优点,并且采用自润滑垫片,确保传动机构的运行稳定高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前后驱动器的调节装置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壳体部分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丝杆;2、右粉末冶金衬套;3、卡块;4、右复合自润滑垫片;5、塑料蜗杆;6、上壳体;7、左粉末冶金衬套;8、左复合自润滑垫片;9、渐开线斜齿轮;10、螺纹沉孔;11、下壳体;12、凸台;13、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汽车座椅前后驱动器的调节装置,该调节装置由丝杆1、壳体、减速机构和齿轮固定机构组成;
壳体由卡合为一体的上壳体6和下壳体11组成,丝杆1横向水平穿过上壳体6和下壳体11的中部;上壳体6的下侧面设有两个凸台12,下壳体11的上侧面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凸台12卡合的螺纹沉孔10;
减速机构包括丝杆1上的渐开线斜齿轮9和与渐开线斜齿轮9配合的塑料蜗杆5,塑料蜗杆5竖向固定在壳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明阳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明阳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001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