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98426.7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17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古瑞;李薇;余时沧;李昆;兰海涛;刘卫辉;汤善宏;谢雪梅;季天海;崔巍;陈欣;许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川;古瑞;兰海涛;李薇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杨俊华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细胞 培养 迁移 观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
背景技术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近20年,对细胞的研究已从细胞水平发展到了分子水平,从形态学的研究发展到亚显微结构和分子结构以及各个不同结构的化学组成、新陈代谢和信号传递。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出现,已经被视为细胞研究所需要的新型重要技术平台。但现有技术中微流控芯片对多细胞共培养和多细胞迁移观察是分开的,这样就使得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同时对多细胞培养和多细胞迁移进行观察,也使得实验的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包括玻璃底板、中PDMS培养层和上PDMS培养层。所述上PDMS培养层置于中PDMS培养层上,所述中PDMS培养层置于玻璃底板之上。所述上PDMS培养层、中PDMS培养层、玻璃底板一体成型。所述上PDMS培养层设有四个通孔,其中分别位于上方PDMS培养层两侧的的两个孔为第一废液孔和第二废液孔,中间的两个孔为第一细胞培养孔和第二细胞培养孔。所述上PDMS培养层底部在第一培养孔和第二培养孔之间设有第一凹形部分;所述上PDMS培养层底部在第一培养孔与第一废液孔之间设有7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凹形部分。所述上PDMS培养层的第二废液孔和第二废液孔延伸贯通所述中PDMS培养层;所述中PDMS培养层底部在第二废液孔与第二培养孔之间设有7个相互平行的第三凹形部分。所述上PDMS培养层与所述中PDMS培养层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培养孔和第一废液孔被中PDMS培养层挡住形成第一培养池和第一废液池;所述第一凹形部分被中PDMS培养层挡住形成细胞连接通道;所述7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凹形部分的被中PDMS培养层挡住形成有7个第一细胞迁移通道。所述中PDMS培养层与所述玻璃底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培养孔和第二废液孔被玻璃底板挡住形成第二培养池和第二废液池;所述7个相互平行的第三凹形部分被玻璃底板挡住形成有7个第二细胞迁移通道。
具体地,所述细胞连接通道的高度为1.5um,只允许两种细胞间物质交换。
具体地,所述第一细胞迁移通道和第二细胞迁移通道的高度皆为5um、宽度皆为8um,两个相邻第一细胞迁移通道之间的距离为6um,两个相邻第二细胞迁移通道之间的距离为6um。
具体地,所述细胞连接通道高度为1.5um,只允许两种细胞间物质交换。
具体地,所述上PDMS培养层和中PDMS培养层上设置有至少两组第一废液孔、第二废液孔、第一培养孔、第二培养孔、第一细胞迁移通道、第二细胞迁移通道和细胞转移通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操作、易生产。
(2)本实用新型在微流控芯片技术上将多细胞共培养与细胞的迁移结合在同一装置上,使得在实验过程中的观测更加完整且节约了实验成本。
(3)本实用新型可同时对多组细胞同时进行共培养和迁移观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截面图。
图2为实施例2结构分开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1-中PDMS培养层,2-上PDMS培养层,3-第一废液孔,4-第二废液孔,5-第一培养孔,6-第二培养孔,7-第一细胞迁移通道,8-细胞连接通道,9-第二细胞迁移通道,10-玻璃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川;古瑞;兰海涛;李薇,未经许川;古瑞;兰海涛;李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984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易碎棒状物料的接料斗
- 下一篇:一种带折叠把的注射类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