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储液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96693.0 | 申请日: | 2014-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40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 发明(设计)人: | 李育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5B43/00 | 分类号: | F25B4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贾玉姣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储液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液器。
背景技术
储液器的作用是储存液态制冷剂,有效防止压缩机在非稳定状态下运行时,液态制冷剂流入压缩机导致液击而损坏压缩机零部件。储液器的有效体积是排气管顶端以下的体积,有效体积的设计是根据空调冷媒封入量所决定的,不同规格的空调对应不同的冷媒封入量。为防止液态冷媒进入气缸,较大的冷媒封入量一般需要较大的储液器,导致大排量压缩机往往对应较大的储液器。
压缩机在运行时,由于曲轴带动活塞压缩气缸内部气体,因此,曲轴旋转一周,气缸完成一次压缩过程,同时也产生具有周期性变化的气体力矩作用,从而导致压缩机在运行时产生回转振动,由于压缩机的回转振动基本上是以压缩机本体轴线为回转中心的,而各个位置的回转振动的大小与其距回转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因此远离压缩机本体的储液器切向位置通常为压缩机最大的振动点,并直接带动空调器的出气管振动,影响系统管路应力及噪音水平,也就是说,储液器的体积越大,储液器的回转振动越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储液器,体积减小,统一储液器的规格,降低压缩机振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液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用于盛放液态冷媒的空腔;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设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空腔连通;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包括伸入到所述空腔内的内管和位于所述壳体外的外管,所述内管与外管连通;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连接至所述壳体用于对所述壳体内的液态冷媒进行加热;用于检测所述壳体内的液态冷媒液位的液位开关,所述液位开关与所述加热装置相连以根据所述壳体内的液位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通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液器,体积减小,统一储液器的规格,降低压缩机振动,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提高压缩机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位开关设在所述空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储液器还包括检测室,所述检测室设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所述检测室内限定出与所述空腔连通的检测腔,所述液位开关位于所述检测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腔的周壁内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液位开关的安装腔。
可选地,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为一体成型件或者单独加工成型零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为电加热器。
可选地,所述电加热器为电加热带、电加热棒、碳素纤维件、陶瓷发热体或者PTC加热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中,所述电加热器位于所述空腔内;或者所述电加热器设在所述空腔的周壁内;或者所述壳体的至少一部分由电加热材料制成以限定出所述加热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位开关为多个,所述多个液位开关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多个液位开关分别与所述加热装置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装置为多个,所述多个加热装置分别与所述液位开关相连。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缩小后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储液器 100、
壳体 1、空腔 10、
进气管 2、
排气管 3、内管 30、外管 31、回油孔 301、
加热装置 4、
液位开关 5、
检测室 6、检测腔 60、开口 61、
过滤部件 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966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