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菌棒自动扎口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90704.4 | 申请日: | 2014-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043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林瑞招;张华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瑞招;张华昌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温州金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7 | 代理人: | 王坚强 |
地址: | 3254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扎口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菌棒自动扎口机。
背景技术
目前,食用菌的生产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特别是对食用菌菌棒的制作,需要通过养料的粉碎、搅拌、装袋、扎口等多道工序,将粉碎、搅拌均匀的培养基装入菌袋中并扎口制成菌棒。
中国专利(CN102715011A)公开了一种自动装袋扎口机,利用机械手夹住菌棒袋口,并旋转机械手将袋口输送至扎口装置的扎口端进行扎口,这种结构的自动装袋扎口机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影响扎口后的菌棒气密性的合格率低和扇形袋口造成管理时积水现象,从而影响食用菌培养。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菌棒自动扎口机,解决现有菌棒扎口机不仅结构复杂,而且袋口薄膜就一道扎口,菌棒气密性的合格率不能确保,同时袋口薄膜没有折叠就扎口会造成袋口扇形,菌棒后期在洒水管理时袋口会积水滴落引起食用菌果实腐烂现象,从而影响食用菌培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菌棒自动扎口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夹紧菌棒袋口的夹紧机构、用于收拢袋口的缩口机构以及袋口扎口的打扣机构;所述夹紧机构还连接能带动夹紧机构翻转180度的翻转机构以及能推动夹紧机构前后移动的推动机构。
所述夹紧机构包括两条交叉设置呈剪刀状的夹条,所述夹条上设有控制夹条开合的开合机构。
所述缩口机构包括四块分别沿4个方向将袋口推到中心扎口位置的第一推板、第二推板、第三推板、第四推板。
所述机架上固定设有导轨,所述导轨上设有两个与导轨滑移配合的滑动座,所述两个滑动座分别连接第一推板、第二推板;所述第一推板、第二推板上还设有滑槽,所述第三推板、第四推板的厚度与滑槽适配,所述第三推板、第四推板能在滑槽相对移动。
所述第三推板、第四推板分别设置在第二推板的两侧,并与第二推板铰接。
所述打扣机构包括用于打扣的执行杆,所述执行杆一端连接打扣气缸,另一端与扎口用的扎口扣相对应。
还包括放置扎口扣的扎口扣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以上方案,夹板夹住袋口后,翻转180度使袋口折叠成两层,然后再通过袋口收缩打扣扎口,不仅有效解决了气密性合格率问题,同时后期洒水不会积水,完善后期管理工艺,而且结构简单,实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夹紧机构与缩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夹条,3-开合气缸,4-翻转气缸,5-推动气缸,6-第一推板,7-第二推板,8-第三推板,9-第四推板,10-导轨,11-滑动座,12-滑槽,13-执行杆,14-打扣气缸,15-扣盘,16-第一驱动气缸,17-第二驱动气缸,18-菌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菌棒自动扎口机,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有用于夹紧菌棒18袋口的夹紧机构、用于收拢袋口的缩口机构以及袋口扎口的打扣机构;所述夹紧机构还连接能带动夹紧机构翻转180度的翻转机构以及能推动夹紧机构前后移动的推动机构。
所述夹紧机构包括两条交叉设置呈剪刀状的夹条2,所述夹条2上设有控制夹条2打开或闭合的开合机构。
其中开合机构为开合气缸3、翻转机构为翻转气缸4、推动机构为推动气缸5,当然也可使用电动执行驱动。
推动气缸5推动夹条2前移,并在开合气缸3的作用下夹紧菌棒袋口,然后通过翻转气缸5旋转180度,使袋口折叠成两层,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能有效的解决气密性的问题,同时折叠后,袋口不会存在扇形袋口,不会影响后期在菌棒洒水管理时袋口会积水滴落引起食用菌果实腐烂现象,保证食用菌培养质量。
所述机架1上固定设有导轨10,所述导轨10上设有两个滑动座11,所述滑动座通过第一驱动气缸16驱动在导轨10上滑移配合;
所述缩口机构包括四块分别沿4个方向将袋口推到中心扎口位置的第一推板6、第二推板7、第三推板8、第四推板9;
其中第一推板6、第二推板7相对应,并分别与两个滑动座11固定连接,能通过滑动座11沿导轨10直线方向滑移;
所述第三推板8、第四推板9相对应,且分别设置在第二推板7的两侧,与第二推板7铰接,并通过第二驱动气缸17绕铰接点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瑞招;张华昌,未经林瑞招;张华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907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