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能平躺或成角度充电的无线充电座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89707.6 | 申请日: | 2014-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1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 发明(设计)人: | 许温候;黄骥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贾磊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平躺 角度 充电 无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平躺或成角度充电的无线充电座,尤指将二壳体相互枢接,使该等壳体能保持相互平行或保持一小于90度的倾斜角,以供支撑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座。
背景技术
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创新的电子装置纷纷被研发面世,让人们的生活更为便利且舒适,例如:智能手机、电动车、卫星导航系统、行车记录器等。在使用这些电子装置的同时,这些电子装置也正逐渐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由于这类电子装置多需通过网络来连结服务,故“网络信号的稳定”即成为人们在评估一个场所是否足够舒适便利时的重要因素;此外,又因为这类电子装置的内部储存电量有限,故“充电”也成为了现代人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固定习惯之一。
以智能手机为例,以往使用者多是通过传输线,连接智能手机与电源来进行充电,惟,为了进一步提升使用者的便利性,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业者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于智能手机中。事实上,“无线充电”的技术早已行之有年,并非近年来才研发出的生涩技术,其核心原理也并不复杂,主要包括两种:磁感应(magnetic induction)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磁感应的技术是在供电端与接收端(即,智能手机)中分别装设一线圈,供电端上的线圈能因电流变化而产生一时变磁场,而接收端的线圈则能利用电磁感应,随之生成感应电流,以进行充电;磁共振的技术则是使供电端及接收端能以相同频率进行共振,以进行高能量的传输。目前业界的三大主流传输标准为:Power Matters Alliance、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
随着智能电子装置的普及化,无线充电技术正逐渐成为智能电子装置的标准配备,也因此,许多业者乃着手设计无线充电技术的周边设备,请参阅图1所示,是时下一种无线充电座A,该无线充电座A内设有一电力模块及线圈(图中未示),其一侧面上形成有一倾斜面A1,该倾斜面A1的底部设有一凸出部A2,该线圈是对应于该倾斜面A1的中间位置,令使用者可将智能手机贴靠于该倾斜面A1,使该智能手机能的底部能被该凸出部A2所定位,以进行无线充电。然而,由附图可清楚看出,该无线充电座A的体积庞大且不规则,故并不利于使用者随身携带。
请参阅图2所示,是时下另一款无线充电座B,该无线充电座B是由一第一座体B1及一第二座体B2组装而成,其内部则设有感应线圈,其中,该第一座体B1上设有一倾斜面B11,且该倾斜面B11上设有一止滑垫,据此,在智能手机贴靠于该第一座体B1的倾斜面B11时,即能通过该止滑垫,稳固地定位于该第一座体B1上,进而保持该无线充电座B的精简构型。此外,亦有业者设计将该第一座体B1活动地与该第二座体B2相枢接,使该第一座体B1能相对于该第二座体B2转动,以改变该倾斜面B11的倾斜角度,然而,此一设计仍并不够完善:首先,该无线充电座B虽然能通过止滑垫的摩擦力固定智能手机,但若是智能手机受到外力撞击,则仍会脱离该倾斜面B11,甚至会沿着该倾斜面B11摔落;其次,虽然该第一座体B1能相对于该第二座体B2转动,但“转动”仅能改变该倾斜面B11的倾斜角度,而无法大幅度地改变该无线充电座B的体积构型,仍有不利于携带的问题。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崭新的无线充电座,不仅能稳定地对智能手机等电子装置进行无线充电,且尚能改变构型或使用模式,以便于使用者携带,进而让无线充电座的使用方式更具弹性,即成为本实用新型在此亟欲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已知无线充电座有着体积过大,不利于随身携带的问题,发明人凭借着多年来的实务经验,经过多次的研究测试后,终于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平躺或成角度充电的无线充电座,期能通过其崭新结构,提升无线充电的便利性及使用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欧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897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电源稳压自动切换电路
- 下一篇:多功能移动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