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制造金属制品的设备和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82733.6 | 申请日: | 2014-10-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9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 发明(设计)人: | 陈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锋 |
| 主分类号: | B22C9/04 | 分类号: | B22C9/04;B22D35/04 |
| 代理公司: | 长沙永星专利商标事务所 43001 | 代理人: | 周咏;林毓俊 |
| 地址: | 4253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造 金属制品 设备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造金属制品的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工业制造领域现在多采用3D激光打印技术。用3D激光打印金属,多采用粉末状金属,通过高功率激光/电子束烧结堆积,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这种方式存在如下缺陷:
1)由于采用逐层打印的方式,打印速度慢;
2)金属粉末在烧结过程中存在微观孔隙,填充率低,打印出来的制品密度低、强度差,有损金属产品的机械性能;
3)金属在烧结成型过程中容易氧化;
4)打印机结构复杂、价格昂贵。
这些严重影响了金属3D 打印生产技术的运用和普及。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新的制造金属制品的设备和系统。本实用新型完全摒弃了传统的金属粉末烧结-逐层打印技术,制品强度高,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金属制品的制造设备,该设备用于先将要制造的金属制品模型用易熔材料打印出来,形成易熔材料阳模,与此同时在易熔材料阳模外围打印易熔材料阴模;在易熔材料阳模和易熔材料阴模之间的空腔内注入耐高温材料料浆;使耐高温材料料浆干燥成型同时易熔材料熔化后,形成耐高温材料阴模;在耐高温材料阴模中注入熔化的金属液,金属液冷却后形成金属制品的模型。该制造设备包括机架1和用于打印易熔材料模型的3D打印装置,所述3D打印装置包括升降平台3,升降平台3能够上下移动定位,该制造设备还包括:
注浆装置,用于将耐高温材料料浆注入易熔材料阳模和易熔材料阳模之间的空腔;
成型熔化装置,用于使耐高温材料料浆干燥成型同时使易熔材料熔化;
金属熔化装置,用于熔化金属;
金属液注入装置,用于将熔化的金属液注入耐高温材料阴模;
移动定位机构,用于将耐高温材料料浆或熔化的金属液的出口分别与所述易熔材料阴模或耐高温材料阴模的开口定位,以便准确注入相应位置;和
液体量检测器,用于检测注入的耐高温材料料浆和熔化的金属液的量;
易熔材料模型、耐高温材料模型和金属制品模型均在升降平台3上形成。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与传统的金属粉末烧结-逐层打印完全不同的思路,先生产出易熔材料模型,再生成耐高温材料阴模,将易熔材料熔掉,最后在耐高温材料阴模中注入金属液,除掉耐高温材料阴模即可。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本实用新型设备和方法实现了任意形状金属制品的自动化生产,且生产效率高,该设备仍可以打印塑料等易熔材料制品;
2)采用移动定位机构和液体量检测器,生产精度高;
3)采用金属熔化注入的方式,不易被氧化,填充率高,打印出来的制品强度不受影响;
4)可以使用常见金属材料,不需要制成金属粉末,生产成本低,同时不需要价格高昂的激光烧结,设备成本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2背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图1 Z-Z方向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视图。
附图5为步骤1 3D打印的易熔材料模型。
附图6为步骤3的耐高温材料模型。
附图7为利用电磁感应线圈加热的优选方式。
图中:机架1、第一水平移动定位机构2、升降平台3、第二水平移动定位机构4、冷却气体喷嘴5、储液罐6、隔热板7、高温气体喷嘴8、出气口9、支撑杆10、升降座11、挤压输送滚轮12、传输管13、电磁感应加热线圈14、丝杆15、竖直导轨16、金属熔炼炉17、金属液保温炉18、金属液出口19、耐火平台20、滑动座41、前后导向杆401、左右固定座402、左右导向杆403、易熔材料阳模A、易熔材料阴模B、耐高温材料空腔C、注入耐高温材料的开口D、金属液注入口堵块E、易熔材料出口堵块F、耐高温材料模C’、注入金属的开口E’、易熔材料熔化流出口F’。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锋,未经陈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827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