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帽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82435.7 | 申请日: | 2014-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88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阮敏;肖金敏;李莹;陈小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陆海天;夏平 |
地址: | 21000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管 切开 堵管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辅助用品,尤其一种适用于气管切开手术的堵管帽,具体的说是一种气管切开堵管帽。
背景技术
对于实施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在气管套管拔出前,需要进行试堵管,并待呼吸平稳,无胸闷、憋气并能自行排痰后方能拔管。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金属气管套管没有配套使用的堵管器材,护士大多采用棉签或输液软袋端头来进行堵管试验,不仅操作不便,而且也不美观。而且,这种操作往往使得套管被直接完全密封,无法实行半堵管,造成患者缺乏适应时间。同时,这种堵管方法不够牢固,当患者剧烈咳嗽排痰时,容易脱出,影响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管切开堵管帽,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气管套管的半堵管和全堵管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护质量,同时,也可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气管切开堵管帽,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为圆筒状,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并在开口端的内侧设有直径略小于气管套管接口外径的环状凸起;所述本体封闭端的内部设有一小腔,并通过一通孔与本体内腔相连通,该小腔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气槽;所述本体封闭端的外壁上设有环形凹槽,其内紧密套装一可转动的套圈,并在该套圈上设有与第一通气槽对应的第二通气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气槽和第二通气槽的长度均小于各自载体的1/2圆周长。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外壁上设有环状凸楞,便于抓握后与气管套管接口进行装拆。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和套圈均由橡胶材料制成,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气管套管的半堵管和全堵管操作更加方便且规范。而且,封堵牢固,不易脱落,不仅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也可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凸楞;2-本体;3-套圈;4-第一通气槽;5-小腔;6-通孔;7-内腔;8-第二通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由橡胶制成的本体2。所述本体2为圆筒状,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并在开口端的内侧设有直径略小于气管套管接口外径的环状凸起,使其可以卡装在气管套管接口。该凸起与本体2封闭端内面形成一内腔7,且该内腔7的长度与气管套管接口的长度相当,使所述本体封闭端内面可以压在接口上。所述本体2封闭端的内部设有一小腔5,并通过一通孔6与本体2的内腔7相连通。该小腔5的侧壁上设有一条长条状的第一通气槽4,且该第一通气槽4的长度小于本体的1/2圆周长。所述本体2封闭端的外壁上设有环形凹槽,并在其内安装一个可转动、且与凹槽底部紧密贴合的套圈3。该套圈3由橡胶材料制成,并设有与第一通气槽4相对应的第二通气槽8,即该第二通气槽8的形状与第一通气槽4相同,其长度亦小于所述套圈3的1/2圆周长。该两个通气槽可相互对准而贯通,而当其处于相反的位置时,可以使两者完全分隔开,并可保证第一通气槽4被完全封闭。所述本体1外壁上还设有环状凸楞1,便于抓握后与气管套管接口进行装拆。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首先,把本体的开口对准气管套管的接口,通过握持并按压本体上的凸楞,使本体开口受挤压变形胀大后套入接口。由于目前使用的气管套管接口大多为T字形,因而,本体开口处的凸起正好可以卡住接口后端的狭窄处。同时,由于本体的内腔长度与接口的长度相当,使本体封闭端可压紧在接口上。然后,旋转套圈,使第一通气槽和第二通气槽相互对准。此时,本体内的通孔对着接口的开口,使气管套管可通过小腔及通气槽与外部相通,实现半堵管。如果再转动套圈,使两个通气槽完全分隔开。此时,本体上的第一通气槽被套圈完全封闭,使气管套管的开口被完全封堵,实现全堵管。如此,使原本繁琐且不规范的操作变得极为便利和规范,同时,又可极大的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还可根据情况,调节堵管程度,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适应,从而又可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824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引流管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药物雾化注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