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生物质无氧低温干馏炉的导风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77225.9 | 申请日: | 2014-10-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16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 发明(设计)人: | 葛永昌;罗聿训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仁禾伟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B53/00 | 分类号: | C10B5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11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生物 质无氧 低温 干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馏炉的附属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物质无氧低温干馏炉的导风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质无氧低温干馏生产清洁燃气技术确实对改进环境和废物利用有极大好处。不产生二次污染而且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气相(以CH4为主的高热值燃气),二种液相(木焦油、木醋酸)和一种固相(生物炭)都具有节能溅排和很高的经济价值。本实用新型设备只涉及整个生物质无氧低温干馏生产清洁燃气系统中能量的输送。由于采用了强制导风装置使得生物质料棒和炉体本身迅速升温和降温得以实现,缩短了工艺操作周期,提高了产量,提高了目的产物的产率,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目前国内各家生物质干馏制气装置是采用自然热导流加热和降温,因此加热速度很慢,热导出速度也较慢,生产效率低下。显而易见这些生物质制气装置生产工艺较为原始,热传导速率较低,热能利用率较低,不能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由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各家生物质干馏制气装置均需要技术改进,存在较大的生产工艺提升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生物质无氧低温干馏炉的导风装置,使干馏炉内形成热导流,实现物料加热均匀,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生物质无氧低温干馏炉的导风装置,设置在干馏炉顶,用于引导干馏炉内的热气的流向,包括干馏炉盖,所述干馏炉盖的顶部中心处设有电机座,所述电机座的顶部固定连接电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向下穿过所述干馏炉盖并固定连接风扇,所述风扇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扇叶,所述干馏炉盖与风扇之间设有导风体。
进一步的,所述扇叶的数量范围为2-4个,优选为3个。
进一步的,所述扇叶的形状为纺锤形。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体的顶部与所述干馏炉盖固定连接,所述导风体的中心处设有供所述转动轴穿过的通孔,所述导风体的底面为中心凹四周凸的弧面。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体的底面设有围绕所述风扇的导风筒。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所述干馏炉盖,所述密封轴承焊接连接所述干馏炉盖。
进一步的,所述干馏炉盖的底面上设有围绕所述导风体的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导流风机与干馏炉盖结合,使干馏炉内的热流形成循环,实现了物料的均匀受热,反应充分,热能利用率高,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用于生物质无氧低温干馏炉的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干馏炉盖;2、电机座;3、电机;4、联轴器;5、转动轴;6、密封轴承;7、风扇;8、扇叶;9、导风体;10、导风筒;11、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生物质无氧低温干馏炉的导风装置,设置在干馏炉顶,用于引导干馏炉内的热气的流向,包括干馏炉盖1,所述干馏炉盖1的形状为圆形,所述干馏炉盖1的顶部中心处设有电机座3,所述电机座3的顶部固定连接竖直向下的电机2,所述电机2的电机2轴通过联轴器4固定连接转动轴5,所述转动轴5向下延伸,穿过与所述干馏炉盖1焊接连接的密封轴承6,用于固定转动轴5,同时用于密封,所述密封轴承6为耐高温轴承。
如图2所示,所述转动轴5穿过所述干馏炉盖1并固定连接风扇7,所述风扇7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扇叶8,所述干馏炉盖1与风扇7之间设有导风体9,所述扇叶8的数量为3个,所述扇叶8的形状为纺锤形,所述电机2通过转动轴5带动风扇7旋转,竖直向下送热风,所述热风到达干馏炉内腔的底部后从四周的送风通道回到导风体9,然后沿着导风体9的底部弧面到达风扇7的后方,形成循环。
所述导风体9的顶部与所述干馏炉盖1固定连接,所述导风体9的中心处设有供所述转动轴5穿过的通孔,所述导风体9的底面为中心凹四周凸的弧面或者斜面,所述导风体9的底面设有围绕所述风扇7的导风筒10,用于引导风扇7的风向下流动,加强效果。
所述干馏炉盖1的底面上设有围绕所述导风体9的密封圈11,所述密封圈11为石墨密封圈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仁禾伟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仁禾伟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772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阻燃吸音TPU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固化性组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