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水培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75450.9 | 申请日: | 2014-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00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 发明(设计)人: | 姚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农众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31/02 | 分类号: | A01G3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1204 北京市平谷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水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植物栽培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水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对食物需求的改变,利用小型水培装置在室内空间生产无公害蔬菜成为无土栽培技术新的发展方向,不仅能够使人们食用自己种植的“放心蔬菜”,同时还能够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深受家庭园艺爱好者的喜爱,成为一种新型的都市农业技术;由于室内水培种植装置需要放置在室内来种植各种蔬菜且没有土壤基质,为了满足蔬菜生长对水分和养料的需要,大多数室内水培种植装置都安装有营养液循环系统;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水培装置,其难以自动化完成营养液添加和循环过程,且营养液的液面位置难以根据不同的植物需求进行调节,容易造成根部坏死的情况。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多功能水培装置,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自动化完成营养液添加和循环过程、可方便调节营养液液面位置的多功能水培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水培装置,包括水槽、栽培槽、液控装置和循环装置,所述栽培槽设置在所述水槽的顶部中间位置,并且所述栽培槽的外壁与水槽的内壁形成密闭的营养液腔,所述栽培槽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孔,所述栽培槽的侧面设置有注水孔,所述排水孔与注水孔处分别设置有排水单向阀和注水单向阀;所述液控装置包括真空泵、气管和电磁截止阀,所述真空泵通过气管连接在所述水槽的上部并与所述营养液腔相连通,所述气管上设置有电磁截止阀;所述循环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水槽两侧的进液管和排液管、水泵、储液箱和配液箱,所述储液箱和配液箱分别连接在所述进液管和排液管上,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进液管上,所述储液箱和配液箱通过循环水管相连;所述水槽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口。
进一步的,所述水槽内设置有与所述进液管相连通的导流管装置,所述导流管装置包括四通管、主喷管、以及两根侧喷管,所述四通管的其中一个接口与所述进液管相连通,所述主喷管以及两根侧喷管分别连接在所述四通管的其它三个接口上,所述主喷管的管口朝向所述排液管方向,所述侧喷管平行设置在所述水槽的两侧,所述侧喷管的管口密封、并在内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具体的,其中一个侧喷管的通孔方向朝向另一个侧喷管,另一个侧喷管的通孔方向为朝向所述水槽内的营养液液面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栽培槽将所述水槽的营养液腔分为左营养液腔和右营养液腔,所述左营养液腔和右营养液腔之间设置有平衡气管。
进一步的,所述气管上位于真空泵和电磁截止阀之间还设置有气压缓冲箱。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营养液储存在储液箱中,并通过水泵加入至水槽内,当需要更换营养液时,连通排液管,将水槽内的废液排至配液箱,经过营养物质调平后,循环至储液箱中继续使用;营养液腔连通有真空泵并形成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液面高于栽培槽内的液面,并可通过负压大小调节液面高度,当需要排出栽培槽中的杂质时,加大负压,将栽培槽中的营养液自排水孔排出,当需要加入营养液使,减小负压,营养液自注水孔进入,这种方式不会导致杂质在水槽底部的泛起,当需要排出杂质时,仅需打开排污口即可。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农众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农众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754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强度三层降噪静音排水管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液体喷射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