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换挡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74281.7 | 申请日: | 2014-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31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陈一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汽车软轴软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61/18 | 分类号: | F16H61/18;F16H59/08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李迎春 |
地址: | 315121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换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换挡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日益普及,2013年中国的汽车销量突破了2000万辆,跃居世界第一,汽车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
自动换挡器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有技术的自动换挡器并不具备挡位保护功能,所以驾驶员尤其是新手驾驶员很容易换错挡位,比如本来在N挡短暂停车,而驾驶员的意愿是转换到D挡前进的,但是可能因为误操作而很容易的转换了R挡,这样汽车就会倒行,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又比如原本是处于P挡停车的,但是因为不小心触碰到了自动换挡器而导致挡位很容易从P挡转换到R挡,因为此时驾驶员并没有倒车的意愿,所以也可能导致摩擦碰撞等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挡位保护的自动换挡器,采用这种自动换挡器安全隐患较小。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换挡器,包括换换挡器核心组件以及换挡器壳体,所述换挡器核心组件上设有操纵杆,所述换挡器壳体上设有供操纵杆伸出转动的异形通孔,所述异形通孔上对应操纵杆的转动位置有四个,依次分别是P挡位置、R挡位置、N挡位置以及D挡位置,所述操纵杆为中空结构,且所述操纵杆内滑动连接一根控制杆,所述控制杆底端水平方向设有两个相对的凸块,且两个凸块均伸出操纵杆,所述控制杆顶端伸出操纵杆,所述操纵杆两侧设有供凸块滑动的滑槽,所述滑槽下端设有一对挡块,所述凸块与挡块之间还设有用于将控制杆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异形通孔下对应P挡位置与R挡位置之间两侧均设有用于挡住凸块使得操纵杆不能任意在P挡与R挡之间转换的第一限位块,所述异形通孔下对应R挡位与N挡位之间两侧均设有用于挡住凸块使得操纵杆不能任意在R挡与N挡之间转换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的水平位置处于滑槽之间。
采用以上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在操纵杆内部设置一个控制杆,而且控制杆可以竖直移动并且通过复位弹簧复位以及通过两对挡块阻挡,并且在异形通孔对应P挡挡位与R挡挡位之间设置第一限位块,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无触碰而导致操纵杆从P挡挡位直接转换到R挡挡位,而是需要驾驶员手动将控制杆按压下去,然后才能进行转换,同理,R挡挡位与N挡挡位之间也不会因为无触碰而直接转换,也是需要驾驶员首先进行按压控制杆操作,这样设置使得自动换挡器具有挡位保护功能,进而使得安全性能大大提升,安全隐患大大降低。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限位块比第二限位块的竖直方向厚度要厚。这样使得R挡挡位与N挡挡位之间的转换比R挡挡位与P挡挡位之间的转换轻松点,符合驾驶员的操作习惯。
作为优选,所述滑槽上端设有一对用于加强操纵杆强度的加强块。这样设置操纵杆的强度较高,不容易被凸块顶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换挡器操纵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动换挡器壳体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自动换挡器壳体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1、换挡器壳体;2、操纵杆;3、异形通孔;4、控制杆;5、凸块;6、加强块;7、挡块;8、复位弹簧;9、第一限位块;10、第二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汽车软轴软管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汽车软轴软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742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叉车用液力传动变速箱比例液压控制系统
- 下一篇:双边剪蜗轮副油温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