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侧碰传感器的固定钣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70812.5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42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元虎;刘卫民;李传海;冯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B60R1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感器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是指一种侧碰传感器的固定钣金结构。
背景技术
侧碰传感器直接影响整车侧面碰撞,其位置及结构非常重要,对传感器固定钣金的模态要求很高,目前汽车B柱没有专门安装侧碰传感器的固定位置,侧碰传感器安装在汽车B柱上时,往往会和汽车B柱钣金发生干涉,且安装完成的侧碰传感器与汽车内饰的间隔过窄,不符合安装要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2574056U,公开日2007年5月23日,名称为“一种侧碰传感器安装点加强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的侧碰传感器安装点加强结构,所述的侧碰传感器安装点加强结构的侧碰传感器安装点设置在B柱内板上,所述的加强结构包括加强板,加强板上设置多个翻边,多个翻边设置为凸出于加强板本体的结构,加强板通过多个翻边与B柱内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侧碰传感器安装点加强结构,通过增加小块的加强板结构,局部增加B柱强度,提高了B柱内板的碰传感器安装点部位的刚度,从而可够满足B柱的强度要求,保证了侧碰传感器工作对B柱的刚度要求。不足之处在于,该实用新型仍然没有为侧碰传感器设定固定的安装面,侧碰传感器仍容易与B柱发生干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侧碰传感器容易与汽车B柱发生干涉缺点,提供一种 。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侧碰传感器的固定钣金结构,包括汽车B柱,汽车B柱的下方设有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相对于汽车B柱车内的钣金平面内凹5mm-10mm,侧碰传感器上还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侧碰传感器的安装孔。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相对于汽车B柱车内的钣金平面内凹,内凹的深度大于侧碰传感器的厚度,使侧碰传感器能较好的安装在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上且不会与汽车B柱车内的钣金平面发生干涉,同时,由于内凹的设计使侧碰传感器与汽车内饰的间隔也符合设计要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呈正四边形结构,正四边形的边长为45mm-55mm。正四边形的边长大小根据不同规格的侧碰传感器灵活调整,既保证了侧碰传感器能完美安装在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上,又保证了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不会过大影响汽车B柱车内的钣金平面整体的设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安装孔的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位于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中心,第二安装孔位于第一安装孔斜上方10-20mm处。此设计保证了侧碰传感器能快速准确的安装在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侧碰传感器的固定钣金结构能使侧碰传感器完美的安装在汽车B柱车内的钣金上,侧碰传感器即不与汽车B柱车内的钣金发生干涉,又保证了与汽车内饰的间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其中:1、汽车B柱车内的钣金平面,2、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3、第一安装孔,4、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种侧碰传感器的固定钣金结构,包括汽车B柱,汽车B柱的下方设有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2,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相对于汽车B柱车内的钣金平面1内凹7mm,侧碰传感器上还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侧碰传感器的安装孔。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呈正四边形结构,正四边形的边长为50mm。安装孔的包括第一安装孔3和第二安装孔4,第一安装孔位于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中心,第二安装孔位于第一安装孔斜上方15mm处。
安装时,侧碰传感器根据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快速准确的安装在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上。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相对于汽车B柱车内的钣金平面内凹,内凹的深度大于侧碰传感器的厚度,使侧碰传感器能较好的安装在侧碰传感器安装钣金平面上且不会与汽车B柱车内的钣金平面发生干涉,同时,由于内凹的设计使侧碰传感器与汽车内饰的间隔也符合设计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708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电动扭腰机
- 下一篇:简易医用分药护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