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钻爆隧道洞内爆破空气冲击波的预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68688.9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952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范建国;曾昌;方勇;徐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42D5/045 | 分类号: | F42D5/0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756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隧道 爆破 空气 冲击波 预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隧道洞内的隧道爆破冲击波预防措施,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解决隧道洞内对施工爆破冲击波的预防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日益膨胀的客运和货运对对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挑战,同时这也是交通运输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机遇。考虑到经济,技术以及环境等因素,桥梁隧道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线路之中。在运输路线经过的山区,由于受到地形地质等恶劣条件的限制,隧道的建设往往会成为路线甚至地下空间利用的关键因素。而在众多的铁路、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过程中,钻爆发相对于其它施工方法具有适应性强。施工速度快以及低成本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钻爆法施工中要用大量的炸药去炸开掌子面,以进行开挖,但炸药会在爆炸的瞬间从内部爆发出来巨大的能量,会对周围岩体以及周边建筑物产生破坏,同时,由于隧道内空间狭小,炸药瞬间爆生出来的能量会使周围空气的密度、温度以及压力急剧上升,随着隧道方向传播出去生成冲击波,冲击波在隧道以及开挖的方向以很高的速度、温度以及压力向空口方向传播出去。
在宏观上,冲击波表现为一个的曲面,它会在传播过程中,使经过之处的空气压力、密度以及温度急剧上升。在微观上,冲击波是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分子之间粘性的变化以及热传导性的变化,而当这些变化发生的太快的时候,这些内部的能量来不及传递到比较远的距离,就会使得局部发生剧烈变化,导致局部能量过高。而这些高能量分子在传播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包括隧道内壁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等,导致冲击波的能量减小,同时内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降低,导致内部压力减小,传播速度也在逐渐减慢,最后能量冲击波衰减到声波,消散出去。
在城市、城市周边或有人居住的山区修建隧道时,在选定钻爆法施工开挖时,必然会考虑到钻爆产生的地震动以及冲击波对周围建筑物以及居民的影响,而现在的设计施工,或者是没有考虑到钻爆对周围人居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或者是只考虑地震动对周围的影响,都忽略了钻爆产生的冲击波对周围的人居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冲击波对周围环境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不低于地震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钻爆生成的冲击波还是冲击波衰减之后形成的声波,都会对周围的人居以及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首先,钻爆产生的冲击波具有很高的能量、速度、压力以及温度,冲击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携带沿途的碎石以及尘土,会在衰减到声波之前破坏隧道内壁是设施以及洞口直对的环境以及建筑,对环境以及建筑物造成严重的伤害。其次,假设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没有携带碎石等杂物而直接传播到人居居住地,高速以及高能量的冲击波必然会对阻挡在冲击波传播路径的建筑形成冲击,小则震动,大则开裂甚至倒塌。再次,假如冲击波进入自然坏境,高压、高速、高温以及高能量的冲击波必然会对植被以及树木等造成一定的伤害,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后,爆破时以及冲击波最后衰减产生的声波,其相应的噪音也会对人居坏境造成极大的干扰。
故对钻爆施工产生冲击波的预防尤为重要,而现在隧道的设计以及施工没有考虑到冲击波的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钻爆隧道洞内爆破空气冲击波的预防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钻爆隧道洞内爆破空气冲击波的预防装置,包括若干安装在隧道侧墙的挡板单元,挡板单元在隧道侧墙上左右对称安装,挡板单元包括抗冲击耐高温的挡板,该挡板通过开关合页固定在隧道侧壁上,开关合页的转轴上设置有阻尼器为挡板的旋转提供阻尼。
所述的预防装置,所述挡板厚10cm,长300cm,宽为200cm。
所述的预防装置,同侧两挡板单元之间间隙为10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686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