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后背门密封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66959.7 | 申请日: | 2014-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966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08 | 分类号: | B60J10/08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朱庆华 |
地址: | 2112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后背 密封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条,尤其涉及一种后背门密封条。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数汽车都安装有后背门,该后背门通过顶部的铰链装置安装在车身上,并能够相对于车身开启和关闭。为了防止雨水进入到后背门内,现有技术会在车身上后背门门框上设置密封条,该密封条包括夹持部和密封泡,夹持部截面呈U形,且在夹持部内设置夹持齿,车身钣金卡设在该夹持部中,当后背门关闭时,后背门门框会与密封泡抵紧,此时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但在密封泡发生变形时,总有部分雨水会进入到后背门内,密封效果差,且又因为夹持部强度不够,在使用过程中,夹持部会发生变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密封条的密封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后背门密封条密封效果差等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密封效果好的后背门密封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后背门密封条,包括夹持部、密封泡和U形钢带;
夹持部截面呈“U”形,且夹持部包括依次相连的外夹持板、连接部和内夹持板;外夹持板在朝向内夹持板的一侧上设有至少一个外夹持齿,内夹持板在朝向外夹持板的一侧上设有至少一个内夹持齿,且外夹持齿末端和内夹持齿末端均朝连接部方向延伸;
U形钢带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钢带段、第二钢带段和第三钢带段,且第一钢带段、第二钢带段和第三钢带段分别置于外夹持板、连接部和内夹持板内部;
密封泡底端与连接部相连并在连接部左右两端形成第一诱导变形槽和第二诱导变形槽。
本实用新型所述后背门密封条包括夹持部、密封泡和U形钢带,其中,夹持部截面呈“U”形,且夹持部包括依次相连的外夹持板、连接部和内夹持板;外夹持板和内夹持板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外夹持齿和至少一个内夹持齿;U形钢带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钢带段、第二钢带段和第三钢带段;密封泡底端与连接部相连,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后背门密封条结构简单。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中,外夹持齿末端和内夹持齿末端均朝连接部延伸,当车身钣金卡设在夹持部中时,这样的设计增强了车身钣金与外夹持齿和内夹持齿之间的卡接强度,避免车身钣金从夹持部中脱落。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中,U形钢带的第一钢带段、第二钢带段和第三钢带段分别置于外夹持板、连接部和内夹持板内部,这样的设计增强了夹持部的强度,可避免使用过程中避免夹持部发生变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所述后背门密封条的密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中,密封泡底端与连接部相连并在连接部左右两端形成第一诱导变形槽和第二诱导变形槽,当后背门门框与密封泡抵紧时,第一诱导变形槽和第二诱导变形槽的设置诱使密封泡向其底部发生形变,使得密封泡底端完全与连接部顶端贴合,避免二者之间产生间隙,从而避免雨水进入到后背门内,大大提高了所述后背门密封条的密封效果。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密封泡顶端设有第一密封脚和第二密封脚。当后背门门框与密封泡抵紧时,密封泡会发生形变,此时,第一密封脚和第二密封脚会与后背门门框互相抵紧,即第一密封脚和第二密封脚的设置为密封泡和后背门门框之间增设了一道密封防线,进一步提高了所述后背门密封条的密封效果。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密封泡上设有至少一个排气孔。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外夹持板在朝向内夹持板的一侧上设有2个外夹持齿。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内夹持板在朝向外夹持板的一侧上设有3个内夹持齿。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中,外夹持板上设置的2个外夹持齿和内夹持板上设置的3个内夹持齿形成了车上钣金的夹持结构,且2个外夹持齿和3个内夹持齿间隔分布,也有助于增强外夹持齿和内夹持齿对车身钣金的保持能力,从而更进一步避免车身钣金从夹持部中脱落。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内夹持板底端设有减振垫。当车身钣金卡设在夹持部中时,内夹持板底端设置的减振垫会与车身钣金贴紧,避免了内夹持板底端与车身钣金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当所述密封条形变时内夹持板底端与车身钣金之间发生摩擦,故内夹持板底端设置的减振垫对内夹持板起到了保护作用,有助于延长所述后背门密封条的使用寿命;另外,减振垫的设置还有助于吸收从车身钣金传递过来的振动能量,从而对所述后背门密封条起到减振作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中,凡未作特别说明的,均可通过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手段来实现本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669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轻型载货汽车用新型油箱
- 下一篇:车载内环境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