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挡油罩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65555.6 | 申请日: | 2014-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90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李龙超;张增光;许涛;张辰;滕建耐;杜鹏;阮仁宇;冯玮玮;侯亦波;杨冰;张良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24 | 分类号: | F02F1/24;F01M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挡油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缸盖附件领域,特别是一种挡油罩。
背景技术
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润滑油在机油泵的压力驱动下通过缸体以及缸盖中的油路到达各个运动副处,为高速旋转的运动副提供足够且温度适当的润滑油,从而达到减小摩擦阻力、降低功率消耗、减轻机件磨损,提高发动机工作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目的。
其中在双顶置凸轮轴布置的发动机中,凸轮轴的润滑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润滑油通过离心飞溅的方式被高速旋转的凸轮轴甩到缸盖内腔的其他位置。润滑油的飞溅可以使原本不容易接触到润滑油的部位也有机会得到适当的润滑,也有利于多余的机油更快地回油。但是,其中一部分润滑油会滴落在缸盖护罩的进油口处,或是进一步雾化成更小的颗粒进入缸盖护罩内部,增大缸盖护罩的油气分离工作载荷。如果缸盖护罩油气分离效率有限,很有可能导致缸盖护罩排出的气体中润滑油含量增大。再经由进气歧管进入燃烧室进一步燃烧会导致燃烧室零部件积碳的问题。久而久之,机油消耗量增大,且发动机性能下降。为此,需要设计一种可对凸轮轴旋转飞溅出的润滑油进行阻隔或拦截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对凸轮轴旋转飞溅出的润滑油进行阻隔或拦截的挡油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挡油罩,包括:
多个隔挡部,其中每个所述隔挡部均呈弧形半包围结构;
连接部,其为半包围结构、连接在相邻两所述隔挡部之间,且与所述隔挡部同轴;
安装部,其设置在每个所述隔挡部的边缘处。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弧形半包围结构,该连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隔挡部的外径。
优选地,所述隔挡部的两端呈向中心轴收缩状。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呈法兰面结构,其上设置有安装通孔。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相对于所述隔挡部的中心轴对称设置,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与所述隔挡部开口同向的第一开口和背向所述隔挡部中心轴的第二开口;所述安装通孔的中心线与所述隔挡部的中心轴垂直。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相对于所述隔挡部的中心轴对称设置,其中一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与所述隔挡部开口同向的第一开口,其余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与所述隔挡部开口同向的第一开口和背向所述隔挡部中心轴的第二开口;所述安装通孔的中心线与所述隔挡部的中心轴垂直。
优选地,所述隔挡部上设置有安装方向标识。
优选地,所述隔挡部的厚度在0.5mm~1mm之间。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在0.5mm~1mm之间。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的厚度在0.5mm~1mm之间。
本实用新型挡油罩,通过安装部装配到缸盖内进、排气凸轮轴的后半部,隔挡部和连接部可有效减小进入缸盖护罩中的润滑油,降低缸盖护罩的工作负荷,使得缸盖护罩能充分有效地分离油气。减少发动机缸盖护罩内排出的气体中润滑油的含量,避免烧机油现象的出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挡油罩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挡油罩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挡油罩使用状态图。
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为:1隔挡部、1a箭头标识、2连接部、3安装部、4安装通孔、5进气凸轮轴、6排气凸轮轴、7凸轮轴轴承盖、8安装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挡油罩,包括:两个隔挡部1、一个连接部2和四个安装部3。隔挡部1呈弧形半包围结构,两端呈向中心轴收缩状,这一收缩状结构一方面为了便于与连接部2配合,另一方面当挡油罩装配在凸轮轴后接口更加紧密,进一步防止润滑油的渗漏。为了便于装配,防止挡油罩装反,可在其中一隔挡部1上设置有安装方向标识,如图1中左侧的隔挡部1上就设置有箭头标识1a。
如图1所示,连接部2也为弧形半包围结构、连接在隔挡部1之间,且与隔挡部1同轴。为了与隔挡部1两端的收缩状结构配合,故连接部2的外径小于隔挡部1的外径,从而确保挡油罩装配后与凸轮轴贴合紧密。
安装部3设置在隔挡部1的边缘处。如图1所示,每个隔挡部1的中部设置有两个安装部3,其相对于隔挡部1的中心轴对称设置。四个安装部3均呈法兰面结构,每个安装部3上均设置有与隔挡部1开口同向的第一开口和背向隔挡部1中心轴的第二开口,安装部3上设置有安装通孔4,该安装通孔4的中心线与隔挡部1的中心轴垂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655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杆架组件同步检测仪
- 下一篇:一种剪叉式液压升降电动平车